清代《宋稗类钞》讲述了一则清官巧断家务事的故事:宋真宗时期,当时有皇亲国戚两家人,因财产分割问题起了纠纷而互相诉讼。宰相张齐贤得知此事后,决定亲自处理此案,他对皇上说:“这个不是御史台所能解决的。请求您让臣下来处理。”宋真宗应允了他。于是张齐贤端坐在相府内,召来诉讼的两家人问道:“你们都认为对方分的财产多,自己分的少吗?”“是的。”双方回答道。张齐贤随即令人把他们的诉讼请求记录下来,并让他们详列财产清单,再找两名衙吏监督,命令将甲家搬进乙家,乙家搬进甲家,所有的财物都不能动,财产文书也互相交换。案子审判结束,双方都无话可说,不再争讼。第二天张齐贤向皇帝奏报时,宋真宗赞赏道:“我就知道没有你不能解决的难事。”
这则故事不仅传递了古人处理民事纠纷的智慧,更提醒我们应以换位思考来主动避免冲突积怨,而不是走向“换舍止讼”的无话可说。
在我们的社会关系中,一些矛盾和纠纷,往往是因为缺少换位思考的共情。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请一位盲人朋友吃饭,当夜幕降临盲人准备回家时,主人为他点上一个灯笼,盲人很生气地说:“我本来就看不见,你还给我一个灯笼,这不是嘲笑我吗?”主人说:“这是为您考虑我才点个灯笼,因为您看不见,别人看得见,这样您走在黑夜里就不怕被别人撞到了。”心理学中的共情力正是来源于换位思考,共情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利益视野中,也要学会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审视问题,能充分考虑对方的顾虑和感受,体谅他人的难处,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误解与对立,以寻求彼此接受的方案。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现实中,绝对的均等是不存在的,如果锱铢必较、互不相让,只能激化矛盾、刀枪相见,暴露自身格局的狭隘。其解决之道古已有之,关键在于有无发自内心的谦让之心、友善之情。当我们抱以300多年前六尺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谦恭,就会悄然化解恩怨过结,绽放“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人性光辉。
“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真正的格局,源自于我们对他人、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与包容。这也是换位思考的内涵和境界所在。当换位思考转化为一种人格品质,不仅是一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贴,更是一份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善良。不妨多一些换位思考与理解包容,去寻求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灵魂共识,释放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开明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