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深植民族元素 期待天津灵感

日期:05-13
字号:
版面:第13版:文娱       上一篇    下一篇

  张千一(中)为第十五届金钟奖天津赛区获奖者颁奖

  “多元的气质,强大的文化,特别希望和天津有更多音乐上的合作!”昨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张千一来到天津音乐学院,在“天音精品课大讲堂”为师生开启专家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曾写出《青藏高原》《嫂子颂》等经典歌曲,近年来专注于交响乐领域的音乐家表示,天津这座城市越来越吸引自己。

  中国交响乐的必修课

  从刚出道以交响音画《北方森林》一鸣惊人,到创作《青藏高原》《在那东山顶上》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再到回到交响乐创作领域,张千一在40多年创作生涯中的产量极为丰富。在天津音乐学院的授课中,他以自己创作的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管弦乐《丰收之歌》、巴扬协奏曲《北疆南疆》等作品为案例,和师生分享了创作心得。

  说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张千一说:“近10年算得上我的创作高峰期。比如大型交响套曲《长征》《我的祖国》《大河之北》,还创作了歌剧《兰花花》《映山红》,作品还是不少的。”他笑说,“不得不说,现在随着年龄增长,创作速度有所下降。”

  说到自己将贵州黔东南和云南等原生态音乐使用在《我的祖国》等作品中。张千一说,将民族元素融入高雅艺术是挑战,但这是中国作曲家的必修课:“作品要面对中国听众,自然要与地域文化关联。观众是很直接的,他们可能就进一次音乐厅,作品能否立刻抓住观众的耳朵,考验的是作曲家的真本事。”

  “抓耳”在张千一看来就是“可听性”:“可听性不是简单的‘好听’,而是反复聆听仍有新收获,像《梁祝》《黄河》那样百听不厌。”这种效果的实现,他认为离不开扎实的技术功底:“从小学音乐就是在学技术,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可听性。仅有旋律好听但缺乏技术含量的作品,很快会被遗忘。”

  期待天津激发新的灵感

  前晚,由张千一作曲,天津交响乐团演绎的交响乐《长城》在天津再次奏响。回忆起与天津交响乐团的合作,张千一说:“大家都想让《长城》成为一部立得住、传得下去的作品,今后也希望《长城》能多和观众见面。”张千一也特别提到天津音乐学院充满朝气的艺术氛围:“学校不仅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更展现出开放包容的青春气质。”基于这些原因,他也乐于与天津再次深入合作。

  “天津这座城市太独特了!”张千一坦言,过去虽对天津了解不深,但近年每次到天津都有新的感受:“这里既有百年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中西交融的独特气质,还有非常强大的文化底蕴。”

  对于“是否会为天津创作专属作品”的提问,张千一说:“我挺期待的,但要真动笔创作之前,必须深入这座城市的生活细节,了解文化,感受普通人的生活。只有真正理解这座城市的气质,才能找到最适合的切入点,用音乐去表达这座城市。”文/摄 记者 王轶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