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比赛几乎无人不知,如果问比赛名字的来源,相信很多人也会如数家珍:“为了纪念2500多年前一位从马拉松跑到雅典的传信兵,他宣告了希腊军队胜利的喜讯。”但要是问“马拉松”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实,“马拉松”来自腓尼基语,意为“盛产茴香的地方”。
茴香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是伞形科茴香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希腊神话里,普罗米修斯为凡人盗取火种,所用的引火物就是一根茴香茎,可见茴香在古希腊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将茴香作为一味重要的药材,其著作里有30多个药方用到了它。古罗马人相信,蛇在蜕皮后吃茴香有助于恢复视力,于是人类也跟着效仿起来,直到中世纪,欧洲人还习惯用茴香治眼病。
约在东汉时期,茴香从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因为种子具有特殊的香味,一度成了随身携带的口香糖,“俚俗多怀之衿衽咀嚼”,得名“怀(蘹)香”,南北朝时改为“回香”。唐代“药王”孙思邈称:“煮臭肉,下少许,即无臭气。臭酱入末亦香,故曰回香。”茴香较为耐旱,在北方种植更为普遍,它的新鲜茎叶也成为北方常见的蔬菜,凉拌、热炒、包饺子都适合。而对南方人来说,更熟悉的则是茴香干燥的种子,用来做增香的调料,称为“小茴香”。
伞形科莳萝属的莳萝也有“小茴香”的别名,有时会造成混淆。莳萝同样是异域传来的蔬菜,古名“慈谋敕”。它的外形和茴香很像,叶片和果实都可以供人食用,只是植株比较小、香味更淡。现代人更熟悉莳萝在西餐里的应用,在中餐里似乎不那么常见了。
近年来,我国还引入了欧美广泛栽培的“球茎茴香”,它是普通茴香的近似种,膨大如球的叶柄基部是主要的食用部位,口感脆嫩。烧烤时常用的调料孜然,虽然从名字看不出和茴香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和茴香是同科不同属的植物,别称“安息茴香”,“孜然”来自维吾尔语。孜然的种子和茴香种子略为相似,但更细长一些,香味也有差异。
经常和茴香一起使用的香料“大料”,长得像一朵八瓣花,也有别名“八角茴香”或“大茴香”。鲁迅笔下被孔乙己形容为“多乎哉,不多也”的下酒菜茴香豆,按照绍兴的传统做法就是用“大茴香”煮的。古人总结:“形色与中国茴香迥别,但气味同耳。”但它和茴香并没有亲属关系,是木兰科八角属常绿灌木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