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英雄莫问出处

日期:05-12
字号:
版面:第1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写道:“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文中的“纥”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颜氏女”指孔子的母亲颜徵在。

  司马迁对“野合”二字语焉不详,孔子的诞生之谜由此成为历史上一桩聚讼不已的公案。民间津津乐道的说法是,所谓野合,就是没有经过婚嫁的程序而在野外交合,因此,孔子是货真价实的私生子。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像孔子这么伟大的一位人物,其出生却如此草率,在读书人看来,面子上未免有些说不过去,于是,便有了各种回护圣尊的解释。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意思是,孔子的父母并非没有经过婚配,只是由于双方的年龄差距过于悬殊,不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所以说是野合。据史料记载,叔梁纥时年66岁,颜徵在刚满15岁,年龄相差半个世纪多,这在讲究礼乐文明、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确实是太不可思议了。

  关于这门亲事,三国时期魏国学者王肃在《孔子家语·本姓解》中是这么说的,叔梁纥原本已有一妻一妾,妻子给他生了九个女儿,小妾则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孟皮,字伯尼。孟皮的腿脚有毛病,行动不利索,又是庶出,无法承担祭祀之类的大任。没有一个健全的男孩继承家业,叔梁纥终究是不甘心,便径直登门向颜家求婚。颜家老爷子知道叔梁纥是鲁国的大英雄,曾在沙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就把三个女儿叫到一起,问谁愿意抛开年龄的偏见,嫁给“身长十尺,武力绝伦”的叔梁纥。小女儿颜徵在见两个姐姐一脸嫌弃不吭声,自告奋勇说“我愿意”。一段千古奇缘,就这样成了。

  也有学者认为,野合不仅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婚配风尚,而且为官方所允许,旨在鼓励生育、繁衍人口。《周礼·地官·媒氏》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媒氏是主管婚姻的官员,每年仲春时节,都会代表官方颁布命令,让适龄男女结婚。在这个时候,私奔也是被允许和接受的。而那些没有特殊原因,拒不遵守嫁娶规定的,反而会遭到惩罚。《诗经·鄘风·桑中》云:“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这里的“桑中”指桑树林,是祭祀掌管婚育的高禖之神的场所,“上宫”即高禖庙。桑中和上宫,通常也是男女在野外幽会的理想的地点。由此可见,野合是当时民间流行的风俗,而且被官方所默许。

  国学大师钱穆在《孔子传》中指出:“《史记》称叔梁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此因古人谓圣人皆感天而生,犹商代先祖契,周代先祖后稷,皆有感天而生之神话。又如汉高祖母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遂产高祖。所云‘野合’,亦犹如此。欲神其事,乃诬其父母以非礼,不足信。至谓叔梁老而徵在少,非婚配常礼,故曰‘野合’,则是曲解。”在他看来,野合之说是对孔子的神化,不足取信。而把“野合”解释为老夫配少妻、不合常礼,更是对《史记》原文的曲解。

  其实,说来说去,“野合”的含义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司马迁对此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说明在当时的语境中,这是每一个读者都能理解的词语。所以,笔者支持孔子是私生子的观点。不过,野合之说并不是神化孔子,恰恰相反,它是司马迁“英雄莫问出处”的开放史观的反映。本纪是为帝王立传,司马迁却为失败者写了《项羽本纪》;世家是为王侯贵族立传,司马迁却为底层的反抗压迫者写了《陈涉世家》,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振聋发聩。这种又立又破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也是他的过人之处。

  同理,一个出生不是很光彩的孩子,也可以成长为“大成至圣先师”,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与王侯贵族同在世家之列,这对芸芸众生来说,实在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它,让人看到了向上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