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巍巍是京韵大鼓大师骆玉笙的孙女,虽然没有走上专业曲艺道路,却在退休后以少儿曲艺教学为新起点,为普及鼓曲艺术贡献力量。在她身上,可以看到津派文化的传承故事。
11岁开始学 退休开始教
艺术家庭的孩子从艺,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骆巍巍并未从小学艺。
“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家庭很不幸,母亲精神失常。”骆巍巍介绍说,当时奶奶被剥夺登台演出的权利,后来才开始教学带学员念台词。1976年奶奶重登舞台,11岁的骆巍巍,开始和她学习了《长征》和《光荣的航行》。很快恢复高考,做教师的父母给她规划的唯一出路就是考大学……
考入大学后,骆巍巍又在课余学了《子期听琴》《华容道》等传统唱段,但只是兴趣使然,没有深入琢磨过。后来就是工作、结婚生子等人生阶段,尤其是父亲故去后,“作为曾经备受呵护的独生女,照顾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压力非常大,时间精力不允许考虑学唱的事情。”
其实,奶奶对骆巍巍学唱是非常支持的,1993年她亲自监棚,让她的乐队给骆巍巍录了《长征》与《丑末寅初》的伴奏带,“这些伴奏带都是我现在教学的珍贵素材。”1999年国庆,骆巍巍所在单位在天津大礼堂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演出,她演唱《长征》,奶奶还特意到现场去看孙女的演出。回到家后说:“还是日子浅,以后有机会多锻炼吧!”不少行内人也了解骆巍巍的演唱水平。
从2017年开始一些培训机构和民间社团开始找到骆巍巍,希望她能去教京韵大鼓,那时她还没有退休,身体也不太好,就都谢绝了。一直到2019年年底,骆巍巍退休前,“心韵鼓曲社”邀请她去辅导演唱《丑末寅初》,“这个契机让我意识到退休后要直工直令地演唱了。”
“投喂”式鼓励 捡场有“学问”
最初和“心韵鼓曲社”学员们的交流互动,都是通过线上进行的。越教越觉得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陪着她演出录音、教学授课的经历都是耳濡目染的宝贵财富,骆巍巍感慨地说:“当年她教学中许多字儿腔的处理、对尺寸劲头儿的要求都是真知灼见,这些都对我今后唱好骆派、教好学员树立了坚定的信心。”
2020年秋天,天津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开办京韵大鼓班,希望骆巍巍教6-12岁的小朋友学京韵大鼓,“我思想压力还是挺大的,虽然非常喜欢孩子,又怕孩子淘气教不好。”没想到从2021年春季开课,就一下子坚持了四年,一年一批孩子,累计教了约40个学生,教学曲目达十几个段子。
骆巍巍介绍说,教学头两年是“闭门造车”,孩子们几乎没有什么演出机会。从2023年开始,演出的机会才多了起来,孩子们也得到了锻炼,逐渐地获得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其实,教孩子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一个字一个字地‘细抠’,还要不时‘投喂’铅笔、橡皮,来鼓励。”令她欣慰的是,有几个孩子唱得不错,经常得奖,比如学了四年的魏酩冲就曾是《鱼龙百戏》的“人气王”。
采访中,骆巍巍说起了一个细节。京韵大鼓是传统的艺术形式,如果跟歌舞综合场演出,十几个孩子的鼓总不能让十几个家长一同搬上舞台,这就需要孩子们自己捡场。“这个在我从小看来特别自然的事,对孩子们来说委实不易。”为此没少占用教学时间,从平地摆鼓到爬楼梯摆鼓,通过一次次的演出和课上训练,越来越整齐,现在有20多个“老学员”上台摆鼓特别让人放心,“孩子们也开始相互观察,谁的鼓架子摆得正,谁的鼓摆的平……”在骆巍巍看来,孩子们逐渐理解了,必须把鼓放正放稳了,才能心平意正、有板有眼地唱好一个段子;只有摒弃了心浮气躁,才能汲取到传统鼓曲的精华。
这一次汇报演出,在前几日的排练中,骆巍巍累到回家时几乎说不出话来,但看到孩子慢慢长大,个子也高唱得更好,“乐此不疲”就是她对“新事业”最真实的写照了。
记者 单炜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