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颜悦色,指一个人待人接物时神情和蔼,面带笑容,言语温和。在当下,和颜悦色是一个褒义词,一般指某人情商高,待人热情,平易近人。
考察这个成语的语源,它的本义却是指为了吸引对方,以柔善的情态掩盖自己本性。《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邢昺疏:“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想来,这应该与儒家的修身观念有关。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古人的自我批评意识很强,要求每天自我反省。古人讲究交结诤友,因为诤友能直指对方缺点,使之改正进步。与上面的“损友”相对,《论语》中也给出了“益友”标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所以,在这种语境下,周围人老是对你和颜悦色,你就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而且慢慢地还会飘飘然起来,不利于自己的进步。
当然,这层含义是在古人交友的语境下产生的。当词语扩大使用范围后,它就有了正好相反的色彩。比如,在家庭中,在一般同事、朋友之间,还是开口带笑的人更有亲和力,能给周围人带来更多的情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