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德国著名剧作家、诗人歌德花费毕生心血完成的作品,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被后世誉为德语“教育小说”的楷模。我国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收录了书中的诗篇《迷娘曲》。迷娘是被小说主角威廉·迈斯特解救并收留的卖艺少女,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她为威廉表演了一支技艺高超的“鸡蛋舞”。在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画家约翰·柯里尔的笔下,还原了这一幕经典场景。
在房屋的一角,一位小提琴手席地而坐,拉出热情奔放的旋律。画面的主角是一位身材纤巧的黑衣少女,她用布条蒙住眼睛,将手中击打的响板高举过头顶,在地毯上放的几个鸡蛋之间翩翩起舞,精确又急促,矫健又轻盈。正如书中描写的那样:“她又准又稳地把脚踩到鸡蛋之间,踩在鸡蛋的近旁,叫人时刻担心她必定会踩破其中一个,或者在快速旋转时会把另一个踢飞。才不哪!她没挨着任何一只鸡蛋。”
“鸡蛋舞”不仅仅是供舞者“炫技”的表演,也是欧洲各国在春季庆祝复活节的传统活动,因为鸡蛋中的新生命能够破壳而出,被人们视为重生的象征。苏格兰过复活节时,社区内的家庭会共同举办“滚鸡蛋比赛”。人们在熟鸡蛋壳上画出各种图案,然后将它们推下山丘。谁的鸡蛋滚的距离最远且没有摔破,谁就是游戏的赢家。英格兰地区则在复活节时互相敲击鸡蛋,蛋不破者获胜,类似我国南方地区立夏时的“斗蛋”游戏。
蒙眼舞者在地面上放置的鸡蛋中跳舞的方式,在18世纪的欧洲主要用于舞台演出。在当时的讽刺漫画里,也经常通过描绘政治人物跳“鸡蛋舞”,暗喻他们试图在各路势力之间取得平衡。
除了这种难度比较高的舞蹈,也有一种更简单的方式,适合男女老少共同参加:把鸡蛋放在地上的碗里,旁边用粉笔画个圆圈,人们一边在地上跳舞,一边用脚将鸡蛋从碗中拨弄出来,让它进入圆圈中,然后用脚将碗盖在鸡蛋上,并且不得将鸡蛋弄破。成功盖上鸡蛋个数最多的人,可以获得一篮鸡蛋作为奖励。
关于“鸡蛋舞”的最早记载,出现在15世纪,相传如果一对恋人能手牵着手在沙地上的100个鸡蛋之间跳舞,直到结束也没有打破一个鸡蛋,他们的婚姻关系就宣告确立了,任何人都无权反对。这一习俗在19世纪的德国演变为三对夫妻共同参加的鸡蛋舞比赛:事先划好一片圆形区域,将4个完整的空蛋壳染成金色,摆在最外圈;8个蛋壳染成红色,摆在内圈;中心位置放一个白色蛋壳。每对夫妻需要分别在外圈、内圈跳三次华尔兹,最终没有踩破任何鸡蛋壳的夫妻可以获得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