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五年(1879),参加完同治皇帝奉安仪式后,御史吴可读在马伸桥三义庙写下遗书和绝命诗,服毒而死,以此举请求朝廷为同治帝立嗣。慈禧太后专批“以死建言,孤忠可悯”。当时的蓟州牧刘竹坡负责料理吴可读的后事,疏请立祠,在马伸桥三义庙东里许修建了祠堂和墓地,李鸿章题写了《蓟州景忠祠碑》。
当时,蓟州诗人刘化风与州官联系密切,因此他写了一些有关吴可读事件后续情况的诗,后来收入他的诗集《味虚簃诗草》中。作于光绪二十年(1894)的《读前蓟州牧刘竹坡刺史行述书后》一诗中写道:“先皇奉安于惠陵,乙卯之年三月中。礼成突有吴侍御,仰药殉义州之东。为理后事伸遗疏,请立专祠并修墓。醵资购守祠墓田,祭飨不为风雨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广东人古阶平知蓟州牧。因吴可读曾做过古阶平的荐卷房师,故古阶平对吴可读的祭祀更为重视。对此,刘化风诗中写道:“至今官道柳,摇曳不胜情。吴公祠墓祭,展拜重渊源。”
刘化风家住蓟州马伸桥镇北辛庄,作为知名一方的绅士和诗人,清朝末年还曾负责过吴祠的管理,与吴可读的后人有交。吴可读的孙子吴亦汾来蓟祭祀,他参与了接待。吴亦汾卒于1914年,是刘化风帮助安葬在了吴可读的墓旁。吴亦汾的兄嫂亦葬在这里。今天,吴氏祠堂只遗存部分石构件,散落在马伸桥大街商家的北侧。李鸿章题写的《蓟州景忠祠碑》不知所终,碑文内容载于民国《蓟州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