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省立图书馆位于河北公园北部(原教育品制造所参观室)。
馆址有房屋56间,楼上为藏书室、办公室,还有妇女、儿童图书阅览室。楼下左右两侧共12间房屋为藏书室和出纳科,中间16间房屋为成人阅览室。图书馆左临国货陈列馆,右临美术馆,所处亭台错落,花木杂置,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直隶省立图书馆前身为天津图书馆,1907年由直隶署提学使卢木斋创立。馆址附设于直隶学务公所内,是长江以北最早建立的近代公共图书馆。该馆筹办过程中,学部左侍郎严修为支持图书馆的建立,将家藏图书共1200多部慨然捐赠该馆。此外,两江总督端方、两广总督张鸣岐、云贵总督锡良、浙江巡抚增韫、山东巡抚袁树勋、吉林巡抚陈昭常等人各赠其省书籍共几万部;直隶总督署又拨书1万余卷。1908年10月,傅增湘继任直隶提学使后,复筹款购书12万余卷,使该馆藏书量达到20余万卷。因其藏书量巨大,在清末民初时成为位居全国第三的公共图书馆。
1912年春,该馆迁址于河北公园教育品参观室,更名为“天津直隶省图书馆”,时由直隶教育司教育科科长李金藻负责,而馆内事务由张秀儒具体负责。1914年9月该馆在东马路附设通俗图书馆(通俗图书馆于1918年脱离天津直隶省图书馆而独立建制),1917年9月,为方便读者,该馆又加开了“夜馆”(至晚上9时)。1918年1月,直隶省教育厅委任韩补青为该馆名誉主管员,张秀儒他调。同年6月,教育厅改任前第二科长井蔚青兼馆主任,9月又改派严侗为馆主任。此时,教育厅给该馆拨交经费250元,1920年又增加到360元。为统一管理,该馆又更名为“直隶省立第一图书馆”。1924年,捐赠书刊和前来阅览者络绎不绝,严修先生“日日来馆,力求扩充,未及实现”。
1924年冬,奉军郭松龄的司令部及卫队驻扎在河北公园内,并强占了该馆,虽经多次交涉,但毫无结果。此例一开,几年之内该馆竟成为驻军之地,图书器具常遭破坏。幸赖全馆职工日夜保护,曲意维持,才使大部分图书免遭劫难。由于战乱不断,加之拖欠经费甚多,至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前,该馆被迫闭馆。
1928年6月,直隶省改为河北省,该馆亦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一图书馆”。此时,虽然军队已经撤离,“然一切均待整理,势难开馆”。经过一年左右的整理,该馆重新开馆接待读者。因馆舍年久失修,1930年8月二楼书库屋顶忽然坍塌,加之连日阴雨,馆内几成泽国,书刊再遭损失,因而又被迫闭馆。后经河北省教育厅拨专款修葺,于1931年1月重新开放。
1937年天津沦陷后,日军占据河北公园,馆藏珍贵图书分装三十余箱寄存在天津盐业银行内。不久,伪天津特别市公署将该馆更名为“天津特别市立第二图书馆”,由于日军占据,馆内图书经常有丢失情况出现。1938年,图书馆迁至西关外联兴里一所民房,作为临时存书处。由于联兴里地势低洼,易遭水患,遂又换租至城内鼓楼东大街164号(徐家大院,今老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