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谚语说:“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说明在东汉中后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明显降低,州郡的政令能够很快执行,而皇帝的诏书却只能挂在墙上无人理会。不过有个客观情况是:秦汉时期,老百姓普遍都不认识字,即便是诏书人手一册也毫无用处。
“宣布”一词指将一定的信息公之于众。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小司寇》载:“乃宣布四方,宪刑禁。”大意是说,当时的政策、法律、法规都需要地方官员专门派人给老百姓宣读、讲解。
那么,秦汉时期的人又是怎么识字的呢?
据西汉戴德编纂的《大戴礼记》记载:“小学者,所学之宫也……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简而言之,秦汉时期的“小学”是给贵族子弟提供初级教育的机构,他们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所谓“小艺”,也就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小节”指各种不同场合,比如葬礼、接待等场合的仪容、仪态以及行为规范。
从中不难看出,秦汉时期贵族子弟上的小学和现在的小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已经差别不大了。比如,其中的“乐”指音乐,也就是现在的音乐课;“射”和“御”指射箭和骑马,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体育课;而“书”和“数”则是现在的语文课和数学课。
那么,当时的学生何时开学?又使用什么样的教材呢?
据东汉崔寔撰写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命成童以上入太学……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四民月令》是古代按月份记述各行业周年行事的典籍。其中的“篇章”大致是指李斯作《仓颉篇》、史游作《急就章》、扬雄作《训纂篇》以及贾鲂作《滂喜篇》这几本专门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
贵族子弟的启蒙教育既系统又规范,但老百姓的孩子又是从何处读书识字的呢?
上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分别从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了汉代简牍,这些简牍被称为居延汉简。因为西北地区少竹,所以居延汉简大多为木质。它们的长度为23.1厘米,即汉代一尺。而其宽度则是“简之所容,一行字耳”“牍乃方版,版广于简,可以并容数行”。从内容来看,居延汉简有一部分是当时戍边士卒的私人书信。
由于边防工作的特殊性,戍边的官兵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书写、计算能力。居延汉简中就出土了《仓颉篇》《急就章》《九九术》《算术书》等用来启蒙的“教材”。更有意思的是,另外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习字简”。顾名思义,就是初学写字者利用废弃的简牍,重复书写文字的简。这类“习字简”大多笔画稚拙。
由此可见,秦汉时期参加戍边也是学习初级语文、数学知识的一种途径。而汉朝的戍边制度规定,男丁一生要服役两年,一年在本郡当正卒,另一年到边郡当戍卒。也就是说参加过戍边的,大致相当于进过了“扫盲班”。他们回乡之后,也就成为当地难得初通文字的“知识分子”。
北宋范仲淹首先提出并实施了以州县为单位发起地方办学,各地学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即便如此,宋代老百姓的识字率大致也不过8%至10%。由此可见,古代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想要读书识字确实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