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是曹雪芹塑造林黛玉自洁高尊、多愁善感性格的重要表现手法,出现在《红楼梦》原著在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八回。阳春三月,宝玉正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读《会真记》,忽然一阵风过,把树头上的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下来,恐怕脚步践踏,只得兜起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宝玉转身回来,见地上还有许多花瓣,正不知如何处理时,就听背后有人问他,你在这里做什么?回头一看,原来是肩扛花锄,手拿花帚的林黛玉。宝玉刚要接过花帚去打扫散落的花瓣,再次投入池中,却被黛玉拦住,告诉他,撂水里不好,只要一流到有人家的脏地方,就会把花糟蹋了。并顺手从花锄上取下一个装花瓣的绢袋,让宝玉把花瓣装到里面,埋到她在畸角处挖的花冢里,让花瓣随土化了,永葆自身的清洁。宝玉感觉此法很妙,放下手中书本,就要收拾地上的花瓣。不想,黛玉却被那本书吸引,放下花具从头看去,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将全书十六出全部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内心还默默记诵。随后,两个情窦初开的少年,还活学活用书中的句子,斗了几句嘴,才又重新收拾落花。
到第二十八回,黛玉因晴雯没给她开门,误会了宝玉,产生一腔无名的怨气,勾起伤春愁思,便在掩埋残花落瓣时,感花伤己,发出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感叹,让人顿生怜香惜玉之心。
京剧表演《红楼梦》中的故事,最早是由在北京东城圆恩寺的一个票房,他们正是选取了《葬花》和《摔玉》两个情节,在堂会上表演。但由于他们的扮相和服装都与京剧传统戏无二,无论是林黛玉,还是贾宝玉都与原著中的形象南辕北辙,令观众无法接受,甚至每逢林黛玉出场,都会引来一片哄笑。由此,京剧排演红楼戏,就成了一个禁区。
梅兰芳先生成功排演古装新戏《嫦娥奔月》后,就有朋友建议借用嫦娥的扮相,排演红楼戏。于是,就根据《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八回的内容,排一出小戏《黛玉葬花》。全剧共有六场,黛玉先是在第三场登台,念定场诗表明身世,并介绍她在花园起了一个葬花的香冢,然后边做、边唱,将残花葬在花冢。这里表演的一段舞蹈,细腻委婉,表现出黛玉寄人篱下,见落花后那种失落的心情。最吃重的戏是在第六场,基本再现了《红楼梦》原著中,宝玉和黛玉共读《会真记》后相互调侃的情节。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黛玉有一段反二黄唱段,其词句是根据原著中的“枉凝眉”改编的,“若说是没奇缘偏偏遇他,说有缘这心事又成虚话,我这里枉嗟呀空劳牵挂,他那里水中月镜里昙花,想眼中哪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这出戏只有5位演员,除了梅先生扮演林黛玉,还有姜妙香扮演贾宝玉、姚玉芙扮演紫鹃、诸茹香扮演袭人、李敬山扮演茗烟。梅先生编演红楼戏,除了在宝黛扮相、服装上大胆改良以外,还在剧中采用电光布景,表现大观园的花草、树木、假山,绝对是京剧艺术的一次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