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舌尖上的蒸菜

日期:05-08
字号:
版面:第18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春天是吃蒸菜最好的季节。各种野菜、应季蔬菜齐刷刷地上新了。

  马兰头、马齿苋、香荠菜、香椿、紫花地丁、蒲公英、艾草、灰灰菜、米苋、茼蒿、紫甘蓝、苦菊……都可以做蒸菜的原料,而被抛弃的边角料,如萝卜缨子、芹菜叶子、莴苣叶子也能废物利用,一句话,万物皆可蒸。咦,好像少说了一类——春天的不少花朵乃至于树上的果实,如洋槐花、紫藤花、南瓜花、榆钱儿,同样被会吃的老百姓蒸上了饭桌,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我老家所谓的蒸菜,就是把这些蔬菜或花朵洗干净拌入面粉,上笼屉蒸熟,再蘸料即可食用。说起来简单,但操作不好的话,很有可能翻车。

  首先,虽说万物皆可蒸,但还是以绿叶类为佳,很多根茎类食物不太适合,比如冬瓜、黄瓜、西红柿、辣椒、白萝卜、红薯等,它们要么水分太足,要么质地脆嫩,蒸出来不太符合蒸菜绵软干爽的口感。就拿芹菜来说吧,弃之不用的叶子适合,而平时吃的芹菜梗就不行。我不信邪,尝试过,老祖宗“诚不我欺”也。但也有例外,胡萝卜丝和土豆丝蒸出来的菜,绵软中带着脆爽,别有一番滋味。

  老一辈人做蒸菜,并不一定是为了创新美味,而是为了不浪费。人们后来发现,大家不仅能接受这种吃法,还觉得味道不错,于是就代代相传了。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菜与粗粮的简单融合,竟然成就了一道美味。

  蒸菜的制作方法差不多是统一的:蔬菜洗净沥干水分后,准备面粉、小麦淀粉或玉米淀粉待用,有特殊需求的人可以用粗粮粉。把面粉加入菜中这一步,看上去简单,实则有讲究,要少量多次操作,一边加粉,一边翻拌,让菜全部均匀地裹上粉。如果一次性加多了,菜变成了面疙瘩,卖相和口感自然双双打折扣;面粉加少了,菜叶发黄软烂,坨在一处,没法吃了。

  调好的蒸菜,仿佛穿上一层白色纱衣的少女,朦胧中透着娇羞。一切准备就绪,开始上笼蒸制。不同的食材,时间也不同。水烧开后,绿叶类仅需五六分钟,胡萝卜丝、土豆丝可延长到七八分钟。有的绿叶类蔬菜较硬较厚,比如芹菜叶,蒸制的时间自然要更久一点;有的人喜欢软烂的口感,也可以在正常的时间上略加时长。总而言之,中国菜有个精髓就是个性化,从城里吃到乡下,从大厨吃到村妇,虽是同一种菜名但口味可以千变万化。虽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至少在蒸菜面前并不适用,在适当的口感范围内,要允许味道上有些许不同,家常烟火气不就是吃个轻松和随意吗?

  上笼屉的时候,菜要松散地平铺,不宜太厚,否则很难蒸熟。在蒸制的过程中,人也不能闲着,调配的料汁是灵魂的点睛,是滋味的升华。大蒜捣成蒜泥,小米辣、酱油、醋、香油是必备的,如果还想要更丰富的层次,适当加入少量糖、芝麻酱、白胡椒粉,按照喜好,调制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时间一到,赶紧关火出锅,掀开锅盖,防止蒸汽形成的水倒流到蒸菜里。出锅后,应立即抖散蒸菜,散热晾凉,防止蒸菜结块成团。略微撒点盐,浇上灵魂的料汁,就可以开吃了。

  毫不夸张地说,普通的蔬菜上笼屉蒸熟后,平凡和惊艳之间便只有一线之隔。野菜带来田野中的清新之气,根茎类则在绵软中带着些许脆嫩,绿叶菜清香可口,花朵类甘甜入味,吃起来别有春天的宜人之感,感觉把春意吃进了肚子里,人也变得锦心绣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