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古训,到当今社会对拼搏精神的赞赏,勤劳的品质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
但近年来,因劳累过度在工作岗位上猝死的事件屡屡发生。这些令人痛惜的案例背后,是屡见不鲜的“过劳”现象。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中,很大比例与超负荷工作直接相关。当“过劳死”突破年龄与职业界限,衍变为系统性健康危机,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让劳动回归服务于人的本质?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一生以勤劳为笔,书写出了壮丽的事业篇章。但是,当勤劳越过合理边界而变成过度劳累时,带来的往往是难以承受的后果。那些因过度劳累而倒下的身影,多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为了理想与抱负、家庭与社会拼尽全力,最后却成了过度劳累的牺牲品。他们的离去,不仅是生命的消逝,也是社会的损失,更是家庭的悲痛。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张弛有道”。《礼记·月令》记载的四季作息制度、《黄帝内经》提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观,都是对生命节奏的深刻认知。有些现代企业也在践行这种理念,适当减少高强度工作时长,缓解员工身心压力,生产效率反而提升。这说明,劳逸结合才能保持生命活力,使干事创业更加充满生机。
当前,“过劳死”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呼吁全社会不宜将“过劳”当成典型事迹,不要把“夜以继日工作”与“人生事业成功”挂钩。近来,一些企业开始推行新规,强制员工按时下班、不准加班,不少员工还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被“赶出”单位的经历。这类做法对于维护员工合法权益、防止员工过度劳累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肯定。然而,仅靠社会呼吁和企业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从法律层面解决这个问题。
古语说:“不妄作劳,劳而不倦”。找到劳作与休息、奋斗与健康的平衡点,让劳动回归服务人的本质,使发展成为滋养生命的源泉,这或许是对“勤劳”最深刻的理解、最生动的实践。勤劳而不过劳,不仅是个人幸福的基石,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