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朱府铜雕”非遗焕新 祖孙三代求“铜”存异

日期:05-08
字号:
版面:第07版: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朱炳仁

  祖孙三人在铜复刻《雪景寒林图》前合影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朱府铜雕”不仅有着精湛的技艺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朱家几代传承和良好的家风,也成为当下有关文化传承的典型案例。从大师朱炳仁、董事长朱军岷两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到自带流量的第三代北大学子朱也天,三代人对于非遗与事业传承的开放态度,为年青一代的文化传承提出了新的路径与思考。

  工艺大师朱炳仁

  “国之大匠”来津探寻河海文化

  朱炳仁1944年生于绍兴铜艺世家,幼时因战乱无铜可锻,便随父学画习字。直到改革开放后,他从铜字招牌开始带领家族重振铜艺。2002年杭州雷峰塔重建,朱炳仁突破传统铜艺着色局限,为千年宝塔“披”上一层彩色外衣。

  2006年前,朱炳仁意外发现熔铜结晶体的天然美感,由此开创“熔铜艺术”,让铜进入自由的境界;2010年,他从大漆、珐琅彩中汲取灵感,独创“庚彩艺术”,掀起铜艺的“色彩革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在《二十一世纪封面人物》中评价:“铜雕艺术大师中,朱炳仁先生当之无愧为一代宗师。”

  昨日,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朱炳仁精神矍铄、谈吐儒雅,完全不似一位耄耋老人。当问及每天工作的时长,朱炳仁笑说:“说起工作时间,可能工作室要发我双倍工资。”工作人员介绍,朱大师每天只睡4-6小时,但睡眠质量非常好,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铜艺工作中,比如他以3个月的时间,马不停蹄地完成了熔铜作品《雪景寒林图》。

  朱炳仁向记者介绍了“二创”《雪景寒林图》的构想:“其实按原型复刻这幅名画是可以做到的,但我在思考用现代的铜工艺重新演绎它,我反复揣摩当代的山水画和历史的山水画,它们之间的碰撞,既是传承也有创新。熔铜,就像大写意的国画一样,把墨泼出去,我们是把铜泼出去,让它在自由流淌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表达形式。”

  朱炳仁表示,我国出土青铜器总量远超世界各国总和,特别是铭文青铜器,不仅传承着文字与书法艺术,更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密码。“我们当前对青铜文化的研究深度与发展方向的探索还是不够,我的艺术实践就是要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让千年铜艺在当代焕发新生,通过我们的努力,向世界展现一个文明古国与时俱进的文化生命力。”

  对于这位81岁工艺大师的艺术创新,朱炳仁的孙子朱也天评价:“爷爷的艺术是有些抽象的,但抽象艺术的好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解读。”

  企业家朱军岷

  传承发展 父辈精神让自己走下去

  “我们现在看到的庚彩华服,高2.5米,宽1.86米,是世界最重的华服,希望以此展示中国艺术家的色彩体系,呈现中国人的宽广胸襟和民族精神。”作为朱炳仁铜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炳仁的儿子朱军岷在向大家介绍此次展览的华服亮点。

  作为“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朱军岷当年辞去公职,和父亲学艺成为一名“打铜匠”,之后以父之名创立新品牌,并提出“让铜回家”的理念。之后更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在建筑、雕塑、壁画、熔铜、庚彩等领域多有建树,造就出一种新的美学、视觉与艺术概念。

  “父亲对创新理念的执着追求,他的勤奋刻苦,鞭策着我一直向前。”跟随着父亲的步伐,朱军岷致力于将铜艺运用到中国建筑领域,参与设计建造了雷峰塔、灵隐铜殿及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等项目,并与其父朱炳仁倾其所能,一起建造了中国第一座铜雕艺术博物馆“江南铜屋”。

  700分少年朱也天

  忘掉迈巴赫 直面流量与初心

  在昨日的展览开幕式上,朱军岷之子,去年以一己之力将“朱炳仁”品牌送上热搜的朱也天成为全场的另一个焦点。关于自己爆红之后的思考,关于家族事业的传承,爆红后首次公开亮相的朱也天做出了回应。

  2024年高考期间,18岁的朱也天因乘坐迈巴赫轿车参考而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作“迈巴赫少爷”。此后,朱也天以总分700分的成绩通过北大2023强基计划,被录取专业为化学类专业学生。对于网络爆炒,这位少年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和冷静,他曾明确反对“网络造神”,不喜欢“迈巴赫少爷”的标签,“因为会让人觉得所谓的富二代是不学无术的”,在迈入大学校园时,朱也天表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学生,希望多参加社团活动,也希望通过学习化学,看到创新铜艺的可能性。”

  现场,为爷爷站台的朱也天表现得十分安静,但面对媒体的镜头,他也能侃侃而谈,且逻辑缜密。说到自己在北大一年的学习,朱也天表示:“学的基础知识更多,比较遗憾的是课程比较紧张,没能有太多时间去参加社团活动。”他还透露,经过一年的沉淀,已经习惯了所谓的“网红”标签,“但和同学的相处很自然融洽。”

  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带动,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和传统文化?朱也天说:“熔铜和铜壁画是爷爷创造的艺术形式,是前人没有过的尝试。这种艺术对于年轻人而言,欣赏门槛不高,不用深厚的知识储备就能感受到它们的魅力。”

  此前,朱也天曾表示不一定会继承爷爷和爸爸的铜艺事业,他认为家族产业的核心是手艺,而爷爷和爸爸都有各自的徒弟,自己对这些手艺了解有限,仅仅作为血缘上的继承者并不够。昨天,再次被问及这个问题,朱也天说:“今天我站在这里,就表示我愿意支持爸爸和爷爷的事业,哪怕将来我可能不亲自创作作品,或者不担任什么职务,以爱好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也会觉得很有意义。”

  在谈及是否希望朱也天继承“朱府铜艺”时,朱炳仁表示,“接班的事,一个是看他的能力,第二看他的兴趣。年轻人有更高的理想,要为国家作贡献,我们义不容辞。”而朱军岷也曾说:“如果朱也天在科研领域能做出成就,比经营企业更有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现已常住天津的国际友人埃文·凯尔,也作为朱炳仁的超级粉丝前来观展,朱也天的角色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专职翻译”,他表示,自己可以用更多的形式为爷爷和父亲分担,为文化传播出力。

  记者 王轶斐

  摄影 记者 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