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作业证造假猖獗
“保命符”还是“催命符”?
日期:05-08
昨日,天津高级人民法院公众号发布东丽法院审结的一起伪造、买卖特种作业证件案。2024年3月至7月,被告人陈某与何某相互勾结,用电脑等设备伪造并网售高处作业证、电工作业证、焊接与热切割作业证等35件假证。后被警方抓获,现场查获14件未寄出的假证及大量成品、半成品。法院审理认为二人行为构成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且情节严重,判处有期徒刑4年2个月,并处罚金。
特种作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持证上岗的必要性。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然而,在现实生产活动中,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利益驱动下,售卖“以假乱真”的特种作业操作证。近期,应急管理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查处持假证或无证作业人员2.2万余人,各地公安机关查办证书涉假案件3931起,抓获涉假人员6419人,打掉涉假团伙171个,收缴假证39.1万余张。
假证泛滥让“保命符”沦为“催命符”。例如,2022年河南安阳“11·21”特大火灾事故中,无证电焊工违规操作导致42人遇难;2023年浙江武义“4·17”火灾同样因无证电焊引发11人死亡。类似案例屡见不鲜,血淋淋的教训证明,假证就是事故的通行证。
然而,如今的假证制售已形成全链条黑产。不法分子利用高清印刷、虚假核验网站等技术手段迷惑审核。更有团伙通过短视频平台投放广告,以“免考包过”“全网可查”为噱头吸引买家。部分人为了图省事、走捷径或者降低成本,心存侥幸购买假证,无疑是在拿生命安全做赌注。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为压缩用工成本,对员工证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变相成为假证流通的推手。而当前特种作业证涉及应急管理、住建、市场监管等多部门管理,但全国统一的核验平台尚未建成,跨部门数据壁垒给了黑产可乘之机。
安全生产关乎生命,容不得半点虚假。根治假证乱象,既要在证件核验环节筑牢“人证合一”的技术防线,也要在司法惩治上形成“一处造假、多重追责”的震慑效应,更需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激活社会监督力量。同时,要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其对特种作业证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自觉抵制假证的意识。通过宣传特种作业证造假的危害和后果,让公众明白购买假证不仅是违法行为,更是对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极度不负责任。只有全社会共同抵制假证,才能守护好安全生产“保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