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岁时民俗,津沽农历三月要出会,清代有诗:皇会暮春天。
应约为《京津冀学刊》创刊号撰稿,选皇会题目,文中引了清代天津人金淳《皇会行》。这是一首长诗,写于道光十七年(1837),载《金朴亭诗钞》。诗歌是皇会史料的重要来源。篇幅较长的清代作品,如今常见引用,一是乾隆时于豹文《天后会四十韵》,一是嘉庆时沈峻《津门迎神歌》,二者均取浪漫风格。金淳这首《皇会行》写实笔触,纪实见长,史料价值不低,只因写作者诗名不显,又未曾剞劂,在抄本诗集书页间静藏了近二百年。今节录原文,不改别字,与读者分享:
海涛三月初濛澒,香火船开皇会动。五六娘娘神震津,接驾如意庵前总。七十二沽献会同,庙前黄报竭愚忠。十七八日都相送(俗以三月十七八为接驾),巡行都来天后宫。太师摇摇神吼宠,报事灵童脚拳勇。中幡大尽股肱力,跨鼓远音通通竦。扛香官好整新容,大蒜朝珠挂当胸。碟碗耍时神采妙,酒坛拿项卤门浓。高巧扬尘古傩尔,渔樵耕读小角美。节节高顶老胜潢,绝技形头动瞻视。莲花落鸣今钱双,六州推过闹酸腔。义子老会台阁扛,大鼓喧天秃子摐(津门喧台鼓者有一老秃子为台阁先声令人绝倒)。道童道姑锺其尾,宝鼎宝塔去邪鬼。西洋作势琉璃亭,百样朝登特奇伟。翩翩道翁衣绣奇,箫鼓声停闾阎垂。法乐一通辇一座,商者使者更相宜。顶马会齐人不齐……
这全景式记述,由香火船写起。远来的进香者蜂拥而至,是皇会一景,显示这一民俗盛会影响力之强、辐射面之广。金淳写有《三月皇会香火船竹枝词》四首,《皇会行》以香火船开篇。
写实的《皇会行》以细节成篇。长诗写到“庙前黄报”,会期临近时贴于天后宫山门,惯例以此周知,城乡一些老会圣会允诺出会的黄报也贴在山门或前殿。“十七八日都相送”,“接驾如意庵”,皇会例行“天后老娘娘住娘家”,先送驾,再接驾。天后驻跸曾在闽粤会馆,会馆内有天后殿。后来改为城西如意庵。如意庵后殿增塑翁媪神像,“谓系天后之父母”。送驾接驾都有礼仪讲究。《皇会行》诗句及夹注“俗以三月十七八为接驾”,与同治县志所记“十六日曰‘送驾’,十八日‘接驾’”稍有不同——莫非是道光时会期始自十七日,后来提前了一天?由诞辰祭典踵事增华而成为皇会,在会期方面,本就是一个逐步延长的过程。
送驾驻跸、接驾回天后宫之后,每届皇会通常还有两次出巡,同治《续天津县志》记,“辇驾出巡,先之以杂剧,填塞街巷,连宵达旦,游人如狂”。道光年间这首《皇会行》,主要篇幅描写的正是出巡散福。
诗中吟“太师摇摇神吼宠”,狮与犼都是传说中佛的坐骑,皇会既有抬着木雕双狮的太狮会,又有表演舞狮的捷兽会;诗作写到报事灵童,可证1936年《天津皇会考纪》“光绪元年……又添一小会……为报事灵童会”,所记创会时间不确;诗作涉及中幡、挎鼓,“扛香官好整新容”说的是杠箱会;涉及杂耍表演、戏曲“莲花落”,“高巧扬尘古傩尔”说高跷,皇会表演有一大分类,俗称“玩艺会”;诗中写到“节节高”,体轻的表演者被绑在道具上,由壮汉肩扛起那道具,一上一下,二相配合,又称“重阁”;“义子老会台阁扛”,这里的抬阁,十六抬的箱座上搭起固定架子,架分三层,六人立架上表演亮相摆造型;诗中还写到抬宝鼎、抬宝塔、抬琉璃亭;“法乐一通辇一座”——异彩纷呈之后是高潮,诗中这句写天后神像宝辇;接着写到顶马会,这是队列里还愿谢神的会。
《皇会行》的价值在于保留下一份年代明确的“节目单”,可与《天后宫行会图》参阅。至于诗句里有些不规范用字的情况,行会图也存在。不必苛求《皇会行》“节目单”的完备。例如,其记太狮会、报事灵童会、中幡会在皇会队列前端,大体不错;但处于这三者之前,《天后宫行会图》所绘第一起,出皇会时行进于最前头的,是门幡会。“门幡在前,太狮在后”,表现的是天后宫山门前情形。门幡绣字“敕封护国庇民显神赞顺垂佑瀛堧天后圣母名著元君”,其中“垂佑瀛堧”四字,为嘉庆帝给天后宫的题匾。如今大殿里,仍悬挂刻着这四字的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