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外形特征、形状、颜色、植被特点命名的地名最为常见,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常以区别于其他地理实体的特点为地域赋名,故从地名上便可识别其特点。
江苏省沛县,因沛泽得名。溧阳,因位于古溧水之北,故名。海门,因地处长江入海门户而得名。浙江临浦镇和瓜沥镇,分别因濒临浦阳江与瓜沥湖而得名。山东五莲山,是以顶峰形似五朵并开的莲花得名。东莞,因地处广州市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湖北十堰市,清朝中叶,在百二河上拦河筑堰,先后筑成十个堰。于是,十堰就成了这个行政区划的专名。
地处江苏省中部的高邮市,位于高邮湖东岸,建县于汉元狩五年(前118)。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因这里地处水网地区,故筑高台,设邮亭,筑驿道。地名“高邮”及别称“秦邮”即源于此。由于高邮在古时的特殊地理位置,自秦置邮亭始,邮驿文化一向发达。
太仓市位于苏州市东部,东处长江口,自古以来就是水陆、江海交通门户。元朝建都于大都(今北京),为维持朝廷、京城日需及保障军队供给,每年要从江南运送大批漕粮北上。但因黄河夺淮,严重破坏了今苏北、山东等地的水系,加之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不断淤塞,阻断了漕粮运道。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宣慰使朱清、张瑄等建议停止河运,改为海运,并于同年奉旨从今太仓刘家港出发,运送漕粮沿海北上。至元二十四年(1287),在刘河镇设行泉府司,专管海运。至元二十八年(1291),于刘家港设海运都漕运万户府,负责管理运粮船户。因刘家港是漕粮海运的始发港,遂在太仓设置海运仓,并由此带动对外贸易。史料记载,当时日本、朝鲜等国交通市易,竞汇于此,太仓因而获得“六国码头”之美誉。明初承元制,继续实行漕粮海运的方略。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扩建太仓码头,建仓廒91座、919间,收贮浙江、南直隶(今江苏、上海、安徽等地)各地粮食数百万石,堆积如山,时称“百万仓”“天下第一仓”。太仓还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启锚地,在这里成就了当时世上规模最大的航海活动。
京口,位于镇江市区的东部。东汉末年,孙权割据江东。建安十四年(209),孙权把政治中心移至镇江,在北固山建筑了一座城池,时称京城,号称铁瓮城。《尔雅》:“丘绝高为京。”因城筑于高丘之上而得名“京城”。此城凭山临江,地当运河入江之口,至东晋及南朝时人称“京口城”,简称“京口”。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京口”即指镇江。
浦口,是南京市位于长江之北的一个区,处在江滨临岸之地。元代在此设浦子市,亦称浦子口,省称为浦口。1912年浦口成为津浦铁路南端终点站,遂声名显赫,成就了“中原要害,江北咽喉”的重要地位。
浙江省温州市,位于东南沿海,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其地形一面靠海,三面环山,因而当地夏无酷暑,冬无寒冬,故以“温州”为名。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沿海的厦门,远古时期,厦门岛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自古以来,厦门就是重要的港口,相传这里因地处海道下方,故名“下门”,谐音为“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