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何处不归鸿
苏轼传

日期:05-05
字号:
版面:第1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二十五、归期何迟迟(19)

  苏轼病中做了一梦,梦见自己写了一首诗赠给好友朱服。醒来之后,他挣扎着将梦中诗写了下来。这首五言短诗一共才十二句,用了五个典故,既嘲笑楚人和氏及赵人蔺相如的轻人重玉,又颂扬郑相子产和贱民韩起的轻宝重义,用典并不十分贴切,文辞也未见特色,但苏轼一生的人格和追求都在这首算不上名作的绝笔诗中显示出来。

  写了这首诗后的第三天,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走完了六十五年的人生道路,在他希望的终老之地常州去世了。

  苏轼死得太早了,人们还等着讽诵他的新作,希望他再度进京,重整朝纲,但他永远地去了。苏轼死得其实正是时候。临死前,他回到了自己希望回到的地方,了却了他生前想做的事情,他安详地死在亲人和朋友之中,免受了即将到来的更大的个人耻辱和民族灾难。神宗皇后听政不过半年就去世了。她似乎是受上天的安排来偿还丈夫和儿子(虽然并非她所生)对苏轼及正直人士欠下的宿债的;一见还清宿债,她便随丈夫和儿子而去。

  功名利禄是短暂的,它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和时代的推移而烟消云灭。几百年过去了,除了专家们还记得苏轼曾经做过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追赠过太师、文忠公,大众百姓早已不去过问苏轼做过多大的官,享受过多么优厚的待遇。

  苏轼留给后人的,是他那雄视千古的诗文,以及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百摧不折的浩然之气。说来也甚是可笑,苏轼死去七十年之后,专门从事平反昭雪的南宋孝宗赵昚竟也发现了他们赵家政权竟然有如此优秀的臣子。虽然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反复发生的悲剧,但赵昚为苏轼文集作的一篇序文,不失为苏轼的知音:

  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之大节。立天下之大节,非其气足以高天下者,未之能焉。孔子曰:“临大节而不可夺,君子人欤?”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盖存之于身,谓之气,见之于事,谓之节,合而言之,道也。以是成文,刚而无馁,故能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不然,则雕虫篆刻、童子之事耳,乌足与致一代之文章哉!

  其实对苏轼来说,有没有孝宗的平反、加封、作序都无关紧要,他早已将自己的肉体和精神融于大众之中。统治者只是将褒扬之辞刻在石碑上,而大众却在心中为苏轼矗起了永存的丰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