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姿态多种多样,有人喜欢伏案苦读,动笔圈点勾画;有人喜欢在飞机舱灯下默读,看书消除旅途的寂寞;也有人喜欢临窗展读,书里书外都是风景。我却最喜欢临睡前乱翻书,含着好句子入梦。
我特别钟情明清小品文,诸如《幽梦影》《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娑罗馆清言》《小窗自纪》等书,我都莫名地喜欢,把它们当作枕边书,常读常新。这些书的内容多是对人生、世事的感悟,即使写人记事,也很少面面俱到,多是点到为止。因为片段式随感居多,并无严密的逻辑体系,反而让人少了阅读的压力,随时捧读,亦可随时放下,绝不会像读悬疑小说那样,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吊着胃口,必须一口气读完才心甘。
这些明清小品文的语言大多简练含蓄,清新隽永,富有哲理性和诗意。层出不穷的好句子,让人回味无穷。我经常在临睡前,随便在床头书堆里拣一本,不拘哪一页,甭管读过与否,随便读上几句。遇到让人心动的句子,必要反复咀嚼,仔细咂摸,读出真意了就会心一笑,一时之间不能领悟的,则干脆合上书,闭目躺着继续默默地咀嚼回味,往往含着这一句进入了梦乡。
梦里都是才翻过的书,尤其是含着入梦的那个句子,仿佛是一粒种子,在黑夜里潜滋暗长,又像是一颗散发着光芒的珠子,照亮了我的梦境。我知道,那是我在梦里还保持着咀嚼的动作,咀嚼的结果就是在朦胧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让我的写作有了意外收获。
有次翻明朝人屠隆的《娑罗馆清言》,看到一句“茶熟香清,有客到门可喜;鸟啼花落,无人亦自悠然”,突然就对作者所描述的悠然之境心驰神往,反复念叨一番便慢慢进入梦境。梦中不断地闪现好友相聚,清茶一杯,茶香袅袅的场面;一个人在一条小径上悠闲地散步,耳边是百鸟啼鸣,有花朵像雪片一样落到肩头,却怎么也分辨不清那是什么花……梦醒之后才知道,自己就在悠然之境里走过,而书中的悠然之境,并不神秘,其实就是寻常生活的一些片段。如果我们把这些生活的细微之处活得十分开心快乐,也就是悠然了。于是提笔把梦中所得写成一篇《悠然》短文,不久就见诸报端。
宋朝人陆九渊在一首诗里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告诫世人读书不要急躁,要多下涵泳工夫。这恰恰点中了今人读书的痛点。当下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获取和阅读书籍已然十分容易,但阅读的效果却并不好。有人看似博览群书,但所读多是蜻蜓点水,往往只得一鳞半爪,收获不多。不能痛下涵泳工夫,自然就不能浸润书中,只能虚浮在书外。
含着好句子入梦,在半梦半醒间与文字相拥,就会恍然惊觉:所谓涵泳,其实就是让思想在文字的清流中自由自在地漂浮沉潜。读书的悠然之境,不过是把书中的月光接引到生活的窗棂,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澄澈清明。读书,只有慢慢地读、细细地品,不带一点功利目的,方能在喧嚣尘世里,将寻常岁月读成一句余韵悠长的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