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想带孩子二刷《哪吒2》,可作业成了横在娱乐面前的一道小障碍。于是,午饭后我刷碗他写作业,一场速度比赛就这么展开了。
男孩子对竞技的天然热爱在这一刻被点燃,他不停地追问:“妈妈,你刷第几个碗了?”我故意隐瞒进度,洋洋自得地认为自己掌握了激励孩子写作业的密钥。然而,当我走过去查看“成果”时,却发现儿子只写了不到两行字,失望在那一刻升腾而起。片刻思考后,我还是果断地带孩子出发了。毕竟,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包含情感、价值观的塑造。
在众多家庭中,孩子写作业磨叽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陪孩子写作业,就像是家长在进行一场耐力与情绪控制的考验。不过,好在我的爱人在看了《何为人父》这本书后有了观念上的转变。当孩子抵触写作业、有畏难情绪的时候,他不再是一味地催促,而是先陪伴孩子玩一会儿,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这一转变体现出他在育儿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当家长不再执着于作业本上的方格界限,孩子反而在《哪吒2》中的光影交错间读懂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当父母放下“教育者”的权威,在儿子讲解机甲战士时的眉飞色舞中,或会窥见自己童年时蹲在蚂蚁洞前的专注神情。
家庭教育就像一个透明的容器,既要盛住知识的琼浆,更应透出生命本真的光彩。应该允许孩子的成长留有褶皱,那些细碎的挣扎与妥协,终将在时光里发酵成闪耀的星辰。
此刻牵着的小手,正在教会我们如何做更柔软的大人。和孩子一样,父母也在跌跌撞撞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