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孔子语录”,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教材里对这句话的一般释义为:孔子站在河岸感慨,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对“逝者如斯夫”进一步做阐释,则是表达惜时之意,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在昼夜不停地不断快速变化,消逝的就不再回来了。此外,亦有人考证说“逝”通“誓”,由此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更加积极的君子向学、立誓成圣的含义云云。
不过在网络时代,网友们对思考和考据的兴趣不大,反而对观察“逝者如斯夫”在国际语境中的含义流变兴致盎然。早前,英语国家的互联网中就流传着将其错误地翻译为“坐在岸上看死者的尸体从河流中漂过”,由此引发了一波中国网友的自发“纠错”。
当然,错不在互联网,据说这样的误读,最早可以追溯到数十年前,那时候的西方人甚至搞不清这句话到底是中国的孔子说的,还是老子或孙子说的。一支乐队甚至曾用这句话的英文误译版为歌曲命名,看中的就是这股子“杀气腾腾”和镇定自若混合的气质。中国网友在发现这样的“信息壁垒”后,创作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漫画。还有中国网友继续“强化误会”,把“朝闻道,夕死可矣”,英译为“早上找到去敌人家的路,到了晚上敌人就死了”。外国网友也在积极讨论,并认真提问“这句话真的不是孙子说的吗?”一时间,互联网上洋溢着融洽的气氛。
互联网上很多琐碎的议题本质上是不分对错的,但网友们却各自站队、争执不休,因此带来一些纷扰和杂音。而“圣人言”明明是有正解的,网友们却并不介意被人误读或张冠李戴,反而由此衍生出一个新鲜的“网梗”,引发了许多跨文化交流、互动的话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因为孔子这句话,中国人已经传颂了两千多年,未来也将继续传承下去。孔子的原意不会因外国网友的误读、误传、误解而发生任何改变,这是中国人作为文化传承者最大的自信和底气。
毕竟,我们就站在孔子曾经站立过的地方,无论是看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还是看声浪纷扰、杂音喧嚣,抑或是看风云变幻、世相无常,都像五千年来奔流不息的河水一样,在永恒伫立的人类文化精神、文明丰碑脚下,浊浪淘尽、滚滚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