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多,冯萌萌已经行驶在去采油站的路上。作为大港油田采油二厂作业二区组长兼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她需要赶在早班前检查完102口油水井的数据。这条熟悉的油田公路,从泥泞的土路到柏油路,见证了她从青涩临时工到技术专家的蜕变。
2007年,一通紧急电话改变了冯萌萌的人生轨迹。当时在天津一家私企工作的她得知父亲突发心梗,“三根血管堵了两根半,医生说再晚半小时人就没了。”面对瘫痪在床的母亲和刚经历开胸手术的父亲,这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油田子弟”离开私企,回到大港油田成为一名临时工。采油一线男性占95%,冯萌萌第一次拆抽油机螺栓时,“每颗螺栓都有手腕粗,男同事抡一锤就开,我得砸十几次。”为弥补体力差距,她主动包揽家里换煤气罐的活,50多斤重的气罐扛上楼,硬是练出了一身肌肉。
2010年,冯萌萌主动申请调至全厂最偏远的采油站。“这个站井类最全,设备最多,工作量巨大。”在注水泵房40℃的高温中,她苦练操作技术;夜里值班时,她总把专业书摊在轰鸣的泵组旁,“泵声大一些反而注意力能全集中在书上。”2009年,她抓住技术比赛的机会,成为大港油田首个“临时工转正”案例。2013年,她又跨界参加集输工比赛,斩获银牌,完成从市场化用工到合同化用工的二次身份转变,而如今已晋升为国家新八级工序列的首席技师。
2015年成立的“冯萌萌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油田技术攻坚的“急诊室”,截至目前累计攻克设备工艺难题500余项,获43项国家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5项。
“当年觉得临时工生涯望不到头,现在明白只要脚步不停,就没有真正的终点。”在这片父辈奋斗过的土地上,冯萌萌用18年时间,完成了从“油田女儿”到“油田发展传承人”的蜕变。
记者 信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