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大院“开门迎客”
解锁假日文旅“新密码”
日期:05-04
重庆荣昌、湖北赤壁、浙江衢州、安徽黟县……这个五一,多地政府机关食堂“开门迎客”,一派热闹景象。近年来,每遇节假日旅游高峰,游客暴增,“吃饭难、停车难”问题便凸显。而节假日期间,政府开放食堂接纳游客、开放机关大院免费停车的举措早已有之,今年五一更是广泛开展。如天津市西青区部分机关大院停车场免费开放,涉及11家单位,提供1030个车位。
政府机关素来带着几分神秘感,“闲人免进”的标牌是政府机关的典型符号。如今却在假日里成了游客眼中的“网红打卡地”。假日里的食堂窗口、停车场闸机,用热气腾腾的米饭和敞开的车位,消解着公众对“高墙深院”的刻板印象。重庆荣昌食堂首日接待量超日常5倍,蒸饭量以千斤计,洗碗机“累到冒烟”;扬州政府机关6年间接待游客超1.7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突破千亿元。政府食堂、停车场本质上是公共财政支持的设施,节假日向公众开放,既是对闲置资源的盘活,也是对“公共性”本质的回归。正如专家所言,此举打破了政务设施的“内部福利”属性,将“为民所有”转化为“为民所用”。
将地方特色转化为文旅竞争力,是这场实验的另一重深意。游客挤在政府食堂抢购的不只是一份平价套餐。荣昌卤鹅、衢州鸭头、敦煌杏皮水,这些地方风味的背后,藏着城市竞争的巧思。政府主导的开放行为,为城市赢得了“自来水式”传播。游客举着手机拍摄“在政府大院吃饭”的短视频,城市形象悄然完成从“官方推介”到“民间认证”的转换。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口碑,比传统宣传更具感染力,也为文旅“长红”提供了可能。
热潮之下,争议与挑战同样真实。低价套餐是否挤压商户生存空间?常态化开放如何保障机关运转?这些矛盾恰恰构成治理创新的契机:敦煌按成本定价、精细规划菜品,福州限购肉包平衡供需,宏村镇干部改吃盒饭为游客“让位”……这些看似琐碎的应对,恰是治理精细化的体现。扬州用6年时间将临时措施固化为“3号文件”,说明开放不是“一放了之”,而是要在服务能力与公众期待间寻找动态平衡。
政府机关在节假日开放食堂与停车场,意义远不止于解决眼前难题。这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宗旨与担当,顺应民生期待,契合旅游发展趋势。它既是一次贴心的公共服务创新,更是政府职能转变、服务意识提升的彰显。我们乐见更多地区加入,期待更多可持续、可复制的方案,让“开门迎客”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常态,而不仅是节假日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