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攘一鸡”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讲的是很令人回味的一则寓言:有一人每日偷窃其邻居之鸡。有人告知他:“这不是君子做的事。”这人说:“那让我减少些吧,每月偷一只鸡,待到明年便不再偷了。”
清代魏源在《读书吟示儿耆》说:“月攘一鸡待来年,年复一年头雪白;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指出人生短暂,对待错误要今日改、马上办,而不能像“月攘一鸡”一样避重就轻、延续错责。回顾历史与现实,“月攘一鸡”的例子并不鲜见。北宋年间,黄河屡屡决堤,工部官员却以“岁修一丈”敷衍塞责。苏轼巡查河工时,见役夫以芦秆填补堤基,愤然题壁:“千金之堤,溃于寸荻。”一些抽烟的瘾君子意欲戒烟时誓言满满:每天少抽一根,慢慢就戒了。有不良嗜好或犯错可能在所难免。但明知不对,却又不下决心彻底改正,以减少数量、拉长时间继续“从前的故事”,实际上是坚持错误、以拖代改的自欺欺人,最终只能是误事害己。
“月攘一鸡”与“朝过夕改”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知错而虚改,后者是知错而真改。西晋时周处力大善骑射,但性格粗暴,乡亲们把他和“南山猛虎”“长桥下蛟”并称为“三害”。当周处杀猛虎、斩蛟龙回来,听闻乡亲们误以为他死了而庆贺,意欲改过自新,却又顾虑“年已蹉跎”。陆云这样勉励他:“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周处于是痛改前非,成为了一个有才有义、屡建奇功的名将。古人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人都会犯错误,只要知错即改,从来都不会晚,都是值得肯定的。
《史记·田儋列传》中说:“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为害于身也。”强调的是,危害来临的紧要关头,必须要有当机立断、敢于割舍的勇气,如“月攘一鸡”一样拖泥带水只会带来更多麻烦。《狼图腾》中有这么一段话:“当地人会在草地上设置一种强有力的捕兽夹子,能牢牢地夹住野兽的腿,但他们极少捕到狼。并不是它们聪明,而是狼被夹住后,会第一时间咬断自己的腿。”人生其实是一个“断舍离”的过程,需要把“不必需、不合适、不舒适”的东西果断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哪怕会有损失和阵痛。面对困境和危局,不能“月攘一鸡”般优柔寡断,而应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走向凤凰涅槃的新生。
千年时光流转,“月攘一鸡”的典故依然如明镜高悬,映照出人性中自我麻痹的痼疾:明知其非而缓改之,不过是给拖延披上改良的外衣。唯有以雷厉风行的决心破除渐进迷思,才能真正挣脱自我麻醉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