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酒店要自带床单?
荒诞背后是行业失序
日期:05-03
近日,“民宿老板教你识别酒店换没换床单”话题火上热搜!一位民宿老板用经验给大家提了个醒。视频发布者称只是分享经验,说法并不绝对。对此,疾控专家表示:公共场所经营者提供给顾客重复使用的床单、枕套、被套、毛巾、浴巾、浴衣等接触物品都属于公共用品用具,应保证一客一换或一客一消毒,如果更换不及时、消毒不到位,很容易受到污染,可能导致住宿人员染病或交叉感染。专家建议,如果有条件,外出旅行时建议尽量自带床单、毛巾、水杯等私人物品,既卫生又环保。
近些年,一些中小型酒店住客用热水壶煮内裤、保洁员抹布擦完马桶擦杯子的乱象不时上演,其根源在于卫生投入与利润追求的失衡。某单体酒店经营者坦言:“更换枕芯被芯的成本够交三个月房租。”在这种畸形逻辑下,表面功夫取代实质清洁,二维码追溯系统沦为摆设,甚至催生出“喷水造假褶皱”的黑色产业链。而住酒店要先摸床单潮不潮、数折痕有几道,甚至自备睡袋消毒液……这些本不该存在的“生存技能”,成了社交平台的热门攻略。从“自带床单”到“鉴痕辨污”,消费者的自救手段不断升级,背后却是酒店卫生治理失序的荒诞现实。当消费者不得不化身“生活侦探”,拷问的是行业底线,酒店业标榜的“宾至如归”便成了黑色幽默。
网友调侃“不如背卧室出行”“建议酒店改名叫自助睡眠仓”,戏谑之下是对酒店卫生基础服务缺失的严肃质疑。床品卫生本应是酒店提供的基础服务,如今却成了需要消费者自行解决的难题。房费里本就包含清洁成本,若还要客人自备寝具,无异于默许商家推脱责任。更值得警惕的是,当自我保护变成普遍选择,“一客一换”的执行标准可能被悄然松动,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疾控专家建议的初衷或许是善意提醒,但模糊了问题的核心。就像食品安全不能依赖“全民验毒”,住宿卫生也不能指望“人人当侦探”。要求消费者查验床单折痕、携带检测工具,本质是把公共服务转化为私人劳动。现实中,多数人既无精力也无能力成为卫生专家,这种建议反而加深了普通人的焦虑。
监管部门该清醒认识到,仅是罚款对酒店威慑力有限,更需将违法记录纳入征信、推行“卫生黑名单”全网公示,才能形成有效震慑。酒店行业更需摆脱“成本幻觉”,卫生丑闻带来的客源流失,远高于规范清洗的投入。一些连锁酒店实行“透明保洁”后入住率显著提升,印证了信任才是最有价值的品牌资产。住酒店应是获得安全感,而非练习生存技能。行业应让顾客敢直接躺进被窝,而非背着床单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