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申炜)昨天,中国足协公布了最新一期裁判委员会评议组的裁判评议结果。本期评议共13个判例,最终评议组认定其中6个判例存在裁判错漏判。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中超第9轮云南玉昆队主场对阵上海海港队,第15分钟侯永永进球被判越位在先的判罚。裁委会认为,当值裁判员存在VAR(视频助理裁判)划线错误。
在这次进攻中,云南玉昆队由侯永永取得进球,第一助理裁判员未判罚越位,主裁判初始决定为进球有效。不过在VAR(视频助理裁判)经检查并划线后,确认攻方处越位位置并进行介入,裁判员改判完成助攻的云南玉昆队奥斯卡存在越位情况,最终进球无效。对于这个判罚,裁判委员会评议组一致认为:VAR(视频助理裁判)在划线中,在选择守方队员更靠近本方球门线的有效身体部位时,错误地把肘部作为划线的有效身体部位,造成越位划线偏差。值得注意的是,评议组认为,在VAR(视频助理裁判)对有效身体部位的选择出现错误的情况下,无法认定攻方队员是否处于越位位置,以及随后的进球是否有效,只能判定VAR(视频助理裁判)划线错误。
实际上,本场比赛VAR(视频助理裁判)暴露的不止是这一个问题,VAR(视频助理裁判)介入时间是否过长,介入方式是否得当等方面都值得商榷。这样一个判例也给国内职业联赛提出了有关“如何合理、适当运用现代科技助力判罚”的新课题。毕竟,如今很多场上的裁判员已经患上了“VAR依赖症”,每逢碰到争议性的场面,都需要等VAR(视频助理裁判)介入后才能给出最终的判罚结果。有的时候,裁判明明距离事发地点很近,观察位置也非常理想,却就是不敢果断鸣哨。这种心态之下,使得中超很多比赛因为VAR的频繁介入而变得支离破碎,观赏性大为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