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林”在天津是个地名,天津人大都将其说成“小树林儿”,有人干脆就称“小林儿”。清光绪年间,这里地处天津城东北郊,草盛林茂,是当时津门东北一带村民进卫途中的休息之处,因名其地为“小树林”,以后逐渐演变为这一带的地名。
早年间小树林北部紧靠金钟河,水运发达,成为往来运货船只的停泊码头,陆上亦随之成集市,形成街巷。早先小树林主要有两条街,在金钟河岸上坡的名“上道”,后来金钟河被废填平,这条街逐渐消失。小树林大街旧时位于河岸下坡,习称“下道”,为小树林最繁华的街道。这条街的西头对着陈家沟大街,中间隔着昆纬路。20世纪50年代初,这里挖沟下大管子,沟又深又宽,上面架着一块宽不过一尺的跳板,我年幼顽皮,竟稳稳当当地从跳板上走了过去,跳板颤颤悠悠,脚下如“万丈深渊”,一旁的邻居过后说:“你这个小三猴儿啊!”(因我排行老三)
当年的小树林其实就是一个镇子的模样。小树林大街的东口有鲜货铺、五金店、邮局。记得五金店字号叫“北林”,店面不大,但商品齐全,不光有五金交电用品,连自行车和自行车零件都经营。邮局的斜对面是书场,书场正对着新风大车店。这大车店门口上方有“新风大车店”五个大字,括在五个圆圈里。进得院内,两侧是房间,房内是大通铺,院子的里面是马棚。那时依然有从冀东、宁河、东郊一带来的商家、车把式,他们赶车运输做生意,来津后需要“打尖”休息喂牲口,大车店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说:“大车店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交通中转站、服务区,可以给赶路的人提供休息的地方。”后来,新风大车店改为了新风旅馆,店堂内外装修一新,原先有通铺的大屋子改建成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小单间。马棚车棚不见了踪影。
沿街往东还有百货商店、牛羊肉铺、土产杂货店等。有个百货店令我印象尤深。这个店的商品极为丰富,大型百货店不愿销售的小商品在那儿都能买到。当年邻居罗奶奶梳头需要一种小头网,在很多大型商场都买不到,老太太托我到这个店去问问——还真有。店里在显眼的地方挂着几本缺货登记本,顾客缺什么可以在上面登记,他们想方设法去进货,甚至一针一线都可以拆零出售。
我上初中时常从这条街穿过,偶尔也能碰到摆小摊的。记得一个隆冬时节,那天放学又晚,我已饥肠辘辘,居然在街的一侧看到一个卖书的,在他那里发现一本早年出版的《文学初步》,要价不高,尚能接受。买回家后仔细阅读,受益匪浅。兴奋之余,自己写了一首打油诗,整首记不清了,只记得有这么几句:“腊月二十三,由校把家还,已是晚八点,路上甚饥寒……”
早年小树林大街的街南面还有一座私家花园,名为“李园”,但这座李园与李善人的“李园”(今人民公园)毫无关联。这座李园实为李子明所建。这个李家也以行盐名于时,李子明原本图盐业,虽有起色,但举步维艰,险些颠覆。于是“构小园郭外,亭榭略具,取足栖止,不务雕饰,有树可以覆屋,有泉可以灌畦”。他将家事悉委其子仲可,日日徜徉于园中。李子明酷好收藏,精于鉴赏。当年李叔同常去李子明处,由此也得结识李仲可、王襄诸氏。
关于李子明的这座李园,《天津县新志》有载,称“李园在城东金钟河畔,以多种芍药,有‘百二十畦芍药园’。”六十余年前,这座园林还在,我曾到过那里,只见园的门洞上有“李园”的石刻匾额,但园内的植物和设施几乎荡然无存。
小树林大街最东头是京山铁路。过了铁道,早年是一片坟地,不知为什么,人们都叫这儿“老头儿坟地”。现在这一带已陆续盖起大楼。至于街西头大车店一带,如今已建成北斗公园,方圆一公里,青草如茵,绿树成行,亭台小径,鸟语花香。
昔日的小树林成了魂山梦影,旧迹难寻,不过,公交车的线路上还留下个“小树林”站,似乎在昭示着这里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