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荀子·不苟》中论述君子与小人之区别时,讲道:“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把君子的人格形象描述得十分生动鲜活,而一句“易惧而难胁”,不仅是恪守人格底线的要求,更有着立德修身的现实意义。
“易惧”,展现的是敬畏、自律的价值取向,对接着中华民族敬天畏人的传统。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有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明代张居正也曾说:“志成于惧,而荒于怠。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历史上,孟信“不卖病牛”,是对诚信之敬;杨震“暮夜却金”,是对贿赂之惧;唐太宗“窒鹰于袖”,是对声名之畏;富弼“拒官近百”,是对功名之慎。无论是敬畏,还是慎惧,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要求人们慎独束己、存畏知惧。
然而,这世上总有目空一切、胆大妄为的不惧者。有的随着职务的升迁、权力的加持、欲望的膨胀,胆子越来越大,唯我独尊,肆无忌惮,什么“好处”都敢要,什么“雷池”都敢越,什么“红灯”都敢闯,什么“底线”都敢碰,把纪律和规矩当摆设,必然走向堕落的深渊。
《广雅》曰:“畏,敬也。”对万事万物有所“惧”,是实现人生志向的基本前提。“惧”就会敬畏理想和信仰,敬重事业和岗位,敬养人格和品德,难有道德失范、政治失足、行为失准等问题。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能否常怀敬畏和戒惧之心,关乎做人行事的操守和品行。
人是要有所惧、有所怕的。明代大臣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如若官员不知惧,就会贪赃枉法、擅权妄为;商家不知惧,就会丧失良知、利欲熏心;百姓不知惧,就会藐视律法,出格越轨。只有分得清是非,看得见风险,将“看在眼里的教训”转化为“刻在心底的敬畏”,才能从内在自觉的“易惧”过渡到外界侵袭的“难胁”。
“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胸怀谨小慎微、谨言慎行的“易惧”之心,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善怕”心态,洞察“纵”之危和“胁”之害,始终“心中有惧不妄为”,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练就“百毒不侵之身”,方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