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他给钢铁缝出“隐形线”

日期:05-02
字号:
版面:第08版:五一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在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焊接培训中心内,李朋朋正忙着录制中建钢构工匠学院的产业工人技能提升课程。从一名普通的焊接工人做起,李朋朋在平凡的岗位上潜心钻研,练就了一身精湛的焊接本领。

  多年来,李朋朋在国际国内焊接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术能手奖”、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爱岗敬业好青年”及“全国焊接机器人比赛金奖”“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技能大师”等多项荣誉称号,2022年入选第二批中央企业“大国工匠”培养支持计划,并获评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工作内外

  感谢家人的支持

  李朋朋结婚14年了,因为忙于工作,家里基本顾不上。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背后少不了爱人的支持。他说:“这些年,无论我从事什么工作,我爱人都会默默在身后支持我。尤其在前些年参与一些国家重要项目时,家里父母和两个孩子的照顾全部落在爱人肩上。我知道我爱人也是一个有追求和梦想的人,但很多爱好都需要时间的付出。前些年,她为了家辞职全身心投入到我们的小家庭,把两个孩子和家里的老人照顾得很好。如今,孩子已经长大些了,孩子们很懂事,独立性也很强。现在,我爱人也找了新工作,我希望她能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儿。”

  成长 从养家到热爱

  李朋朋的家乡在河南偃师,18岁那年他便走出校门,跟随舅舅到外地打工。当时,看到焊工的收入可以养活一个家庭,小小年纪的他决定就学这门手艺了。

  焊接操作工对于动手能力和眼手配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同时,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危险。防护面罩的外面是一两千摄氏度的熔池,焊缝的熔池温度也有一两千摄氏度,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红光特别强,如果不做好防护,甚至是做好了防护的情况下,也非常容易受伤。回忆起第一次“打眼”(眼睛被红光灼伤)的经历,他仍记忆犹新:“当时就感觉眼睛里进东西了,眼睛不流眼泪,鼻子不通气,整宿睡不着觉,别提多难受了。”李朋朋说,在焊接工作中,有时候还会进入狭小空间去作业,飞溅的火花躲都躲不开,还要忍着烫伤完成手中的工作。一路走来,他的焊接技艺也在这样的历练之下日益精进,从一开始为了糊口,到后来逐渐变为热爱。

  创新 近万次验证解难题

  2016年,李朋朋与中建钢构天津公司技术团队一道完成了H型钢主焊缝厚板X型坡口埋弧焊免清根的创新工艺,这种焊接工艺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传统的H型钢板厚度达到16毫米以上就需要开坡口焊接,开坡口焊接对于比较长的焊缝,想实现单面焊双面成型免清根效果是非常难的。找到这种焊接方法后,面临的难题很多。于是,他开始着手去解决埋弧焊在焊接过程中实现单面焊双面成型需要的一些辅助措施。“这个辅助措施既不能影响电弧融合,还不能产生缺陷,我们就自己研发了一款柔性配件,又调试出匹配参数,经过一系列措施和近万次实验验证,最后通过了国际标准。”李朋朋自豪地说,现在这项创新工艺也已经在中建钢构的生产线上大面积应用多年,到现在依然属于比较先进的技术。

  如今,李朋朋带领一批技术骨干,先后完成了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等20余项重大工程的焊接试验工作。

  传承 培养千名高级人才

  王铁链是跟随李朋朋一起参与“一带一路”工程项目建设的徒弟之一。王铁链说:“还记得刚干时,大家的水平与国外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只有师父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时间就培养出了100多名焊工,并全部达到国际焊工标准,创造了一个奇迹。

  结合自身经验,李朋朋与焊接工艺研究组成员共同总结形成了“李朋朋焊接培训案例教学法”,这一教学法实战性强,内容生动,浅显易懂。截至目前,李朋朋所在的焊接培训中心已累计为公司培养输送高级焊接人才上千名,成为天津市首批“海河工匠”企业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全国钢结构行业首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他培养的学员郝连超、黄艳龙、王赛等5人先后在近年的省部级、行业和国家级技能大赛中夺得金奖,先后培养了6名全国技术能手、10名省部级技术能手。

  变化 智能焊接机器人上阵

  在公司的智能化焊接车间,李朋朋轻点屏幕,机器人挥舞焊枪,精准完成一道复杂焊缝。“过去需要一个人干一天的活,现在机器人几小时就搞定。”李朋朋对记者说,现在,焊接数据已经基本融合进机器人焊接工艺参数库,工人只需要通过相机的扫描,就会生成焊接路径,完成生产要求。

  在人工智能辅助下,目前李朋朋团队的钢结构建造智能化焊接技术及应用的科技成果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但他强调:“机器再聪明,也得靠人‘教’。非标件还得靠焊接工人的手艺。”说话间,他拿起一个异形构件,现场演示手工焊接。火光中,他忽然停下手:“看,这层焊缝要像给钢板做‘缝纫’,我们就好比是裁缝,‘缝合’的深浅、角度都得拿捏准。”

  目前,中建钢构已拥有国内第一条智能化生产线,从下料到焊接结束,整个环节实现无人操作,这样传统人工操作涉及的一些职业伤害都不存在了。

  记者 张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