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无术——识与不识

日期:05-01
字号:
版面:第14版:副刊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何谓“无术”?冯梦龙举了两个例子。晚唐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有些恃才傲物。一次,相国令狐绹问他一个典故的出处。他告诉说出自《南华经》第二篇。《南华经》即《庄子》,第二篇是“齐物论”。说完后他还补充说:这就是一本常见书,看来相公公务之余,也该抽空读一点书才好。这下子惹怒了令狐相国,上奏一本,说温庭筠有才无德,不宜重用。温庭筠后悔不已,后来写诗说:“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要是不知道这个典故就好了。其实,读书人常常不由得显摆博学,还不很要紧;但倘以此训诫他人,便会深度伤人。

  宋朝一名梅洵者,“少好学而词辩”,可惜升迁缓慢,颇有怀才不遇之叹。一天,他见一个“老卒”大中午酣睡,颇羡慕其舒畅。再听说老者不识字,大为感叹:“更快活。”在他看来,这“快活”是“不识字”带来的。冯梦龙以此举例,是说梅洵在发挥自己学问方面“无术”吗?

  古书中有趣的故事真不少。这里说北齐人厍狄干是一员武将,不大会写字。遇到该署名的时候,他总是笔画由下往上逆着写,就像人们拿针线往上穿孔一般,所以人们形容其为“穿锤”。又有一武将名叫王周。他写名字时,不按笔画,或者不懂笔画顺序,总先写“周”中间的“吉”,再写外面的部分。在冯梦龙看来,这都是“无术”的表现。

  南朝宋的开国帝王宋武帝,一直不大会写字。大臣刘穆之教他不要管细处,只横平竖直长长拉过去就成。宋武帝听从了建议,每一笔都随性写去,一张纸,六七个字就写满了。

  梁朝陈伯之曾任江州刺史,可他不大认识字。需要处理上下文书时,总装样子看一遍,然后大大写一个“诺”。按今天电视剧中理解,大致为“是”“行”的意思吧。后来在唐及五代时,大约觉着这个字富于弹性,官员在文书上都批上这个“诺”字。

  有时,清晰表达意思,是一个人能力的展现。南朝齐有一个名为焦度的官员,口头表达不畅。他想向齐高帝求个郡守当当,可不知如何措辞。有人就给他写好稿子,一句一句教他。可等见到帝王,这人把人家教的全忘了,只是大声说:我告知公,我告知公……我“无食”。帝王一听笑了:你怎么担心“无食”呢?不知不懂还是装不懂,只是赐给他“米百斛”。官职仍没有求到。

  还有因误字而让他人得诗的。有个姓莫的到一个姓袁的友人家里玩,见到桌上摆着一张帖子,上写“琵琶四斤”,应该是他人送来礼物的单子。“琵琶”为乐器,如何能称斤两?两个人相互大笑起来。恰好,另一姓屠的友人走了进来,看到他们乐和的样子,问:笑啥哩?看过帖子,姓屠的笑着说:“枇杷不是此琵琶。”袁跟上一句:“只为当年识字差。”姓莫的两句结尾:“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姓屠的友人对这么几句组合成诗,非常欣赏,到处炫耀,这故事于是传播开去。不过,对于写帖子的人来说,“琵琶”“枇杷”,起码音还是相同的,不算差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