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秦淮河杂谈

日期:05-01
字号:
版面:第12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六朝古都南京自三国东吴时期就是都城,极尽繁华,风情无限的秦淮河就是最好的标志。

  秦淮河古称淮水,是南京的主要河道。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龙为渎,入长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自三国东吴、东晋至后来南朝的宋、齐、梁、陈共六朝,秦淮河始终是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大兴。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当年这里鳞次栉比的金粉楼台、凌波的画舫小舟、若有若无的桨声灯影、两岸林立的酒家、丝竹缥缈轻歌曼舞的欢场,还有那些倾国倾城的江南女子,以及流传至今的她们与风流才子之间发生的无数香艳故事,一起构成了这亦真亦幻的秦淮河。

  秦淮河边风情无限,临河酒楼里传出来的那些咿呀软语和悦耳琴声,让人不禁想起唐代诗人杜牧游过这里写的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人们不去谴责负有亡国责任的昏庸荒淫的当权者陈后主,却去讥讽一个只是卖唱活命的歌女。同样是被北宋灭了国的后蜀贵妃花蕊夫人却极力反驳将国破家亡归结于女人的论调,她跟灭了自己国家的宋太祖说:“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几句话,就把一个女人在破国时的无奈说得淋漓尽致。

  其实,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时候纤纤女子倒是胜过那些平时高谈阔论、总是自视清高不凡的所谓精英男人。到了秦淮河,就不能不提当年活跃在这里的“秦淮八艳”。明末清初,这里是南京城最繁华的地方,一条河隔开两岸,河这边是江南贡院,河对岸则是教坊聚集之地。

  明朝遗老余澹心在《板桥杂记》中记载秦淮八艳为: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秦淮八艳不仅个个有着倾城倾国的绝色美貌,而且诗词歌舞样样精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展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除马湘兰以外,秦淮八艳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这种改朝换代的动乱,当时很多明朝的官员名士都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虽然都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女子,但她们在家国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明亡后,八艳中多人因政治原因而遭到追捕。处于朝代更替乱世之中的秦淮八艳,结局大都不尽如人意,有自缢而亡的、有出家为尼为道的、有被迫隐居的、有病困而死的、有自刎殉国的,让红颜薄命这句话一语成谶。几百年来,人们都只是热衷于浅薄地传播秦淮八艳的香艳故事,哪有多少人能体会几个弱女子的家国情怀。

  伫立于灯红酒绿的秦淮河边,忆起秦淮八艳在这里的悠悠往事,望着流淌不息的河水,忽然想起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句。很多事情,都应好好规划,脚踏实地去做,然后保持着那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境界。

  如今雕栏玉砌的朱雀桥异常宽阔,白墙黛瓦马头墙的乌衣巷里流动着熙熙攘攘的饮食男女,当年非常显赫而后来又成为废墟的王谢宅第已经无处寻觅踪迹,真有些“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感觉。

  熙熙攘攘的人流,天南海北的游客热闹一阵就都匆匆离去,对于秦淮河,他们只不过是一个过客,可是那些曾经在这繁华的秦淮河畔存在过的帝王将相、豪门望族、小户百姓、巨贾小贩、才子佳人们,哪一个又不是这里的过客?

  在历史长河里,谁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