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吃早茶时,经常会吃到马拉糕,暗红色,蓬松柔软,味道甜甜的。每次吃到马拉糕,我都会想起北方的一种食物——穄子发糕。穄子发糕是小时候过年才能吃到的食物,而且我只吃过姥姥做的。每到过年前,父母都会带着我和弟弟去姥姥家,姥姥一定会做一锅穄子发糕。
发糕是漂亮的金黄色,松松软软,带着粮食的天然香甜,母亲说那是用老面发酵的。那时我还小,而且姥姥总是在我们去她家前就做好了,所以我不知道穄子发糕是怎么做出来的,只记得它被切成一个个正方体,一块块正好拿在手里。姥姥做穄子发糕只用穄子面,而且是用姥姥家西屋门口的石磨磨出来的。刚磨出的穄子粉粗细不均,姥姥还要用细箩筛出细细的穄子粉。
穄子很像谷子,谷子去壳后叫小米,去壳后的穄子米比小米粒大一点点,都是金黄色。母亲说穄子米也可以煮粥,煮好的粥里,穄子米都咧开嘴,喝起来跟小米粥味道差不多。听母亲讲,以前种穄子不光是为了当粮食吃,而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最好的笤帚是穄子穗脱粒后扎成的。脱粒后的穄子穗扎成的笤帚,白净漂亮又扫得干净,可以在做面食的时候扫案板上的面粉,压碾时用来扫碾。那么好的笤帚用来扫地,我都觉得可惜。
而今,超市的扫把、拖把应有尽有,再也不需要穄子穗扎的笤帚了。老家没有人种穄子了,我自然也吃不到穄子发糕了。即便能在饭店里吃到马拉糕、桂花糕或其他糕点,但我最回味的还是姥姥做的穄子发糕——金灿灿,软乎乎,香喷喷,散发着纯粹的粮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