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因“胖”就诊的患儿不多
医学专家呼吁及早干预

日期:04-29
字号:
版面:第21版:一周热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尽管儿童超重肥胖率持续增加,但真正意识到“肥胖是一种疾病”并前去就诊的患儿家庭寥寥。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裴舟副主任医师说,科室曾接诊过这样一个病例,13岁女孩可可(化名)因发现脖子黑前往就诊,经检查发现已达到重度肥胖程度,合并2型糖尿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她爸爸妈妈一下子蒙了,“我们就是觉得她的脖子怎么洗都洗不干净,万万没想到已到了糖尿病的程度”。当医生问家长:“之前没觉得孩子过于肥胖吗?”得到的回答是“孩子一直胖乎乎的,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此类情况,在儿童内分泌代谢科诊室并不少见。为何儿童青少年肥胖不能大意?复旦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罗飞宏表示,儿童青少年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增加儿童各系统疾病(如性早熟、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的发病风险,部分肥胖患儿由于外观形体不佳,会产生强烈的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对心理的影响可能持续到成年,家长需要重视并积极干预。

  尽管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率持续增加,但因肥胖就诊的不多。为何当下“小胖墩”就诊率不高?

  裴舟分析认为,首先,家长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认知仍有所欠缺,部分家庭缺乏科学喂养知识,过度依赖外卖或零食。亟须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全社会对肥胖的认知,包括肥胖的诊断、危害和防控措施,从源头上减少肥胖的发生。其次,儿童青少年肥胖症适用的药物匮乏。专家明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多种儿童减肥药(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芬特明-托吡酯、司美格鲁肽等),但目前国内没有任何药物被批准用于儿童肥胖症,干预手段相对单一。最后,学生学习压力大,导致睡眠不足、缺乏体育运动、久坐时间长,也进一步加剧了肥胖风险。

  肥胖的低龄化,促使更多专家探索肥胖干预的最佳时间节点。

  “近年来不少学界观点认为,健康管理的起始时间应提前至胚胎时期,肥胖干预也不例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营养师刘云曼告诉记者,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高危因素还包括父母肥胖、孕期体重增长过快过多、妊娠糖尿病、胎儿宫内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婴儿期过度喂养等。“出生时体重超过4千克就属于巨大儿,面临肥胖的高危风险;学龄期如果BMI超过20,基本可判断为肥胖。如果家长没有做好持续的身高、体重监测,超重肥胖可能在生长的关键期对健康形成危害。”

  专家介绍,胎儿期、婴儿期、脂肪重聚期(5至7岁)和青春期是生长发育全过程中脂肪发育最活跃、脂肪细胞增殖最快的阶段,也是容易发生肥胖的生理敏感期,上述几个节点均是预防肥胖的关键窗口。

  “宝爸宝妈在备孕和孕期就需要关注孕前和产检报告。”刘云曼说,“长期(1至2年)接受专业人员面对面的健康咨询,建议保持每月一次,这是应对生命早期1000天肥胖高危婴儿的关键策略。”在她看来,备孕和孕期,宝爸宝妈都需要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均衡膳食,减少深加工食品摄入;哺乳期和辅食添加阶段,优先纯母乳喂养,辅食分阶段添加喂养,切忌过量喂养。

  顾泳 黄杨子

  (摘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