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首先说:“谬误”原无定名。是说它在当时没有确切定义。那么我们也直接从例证去看。
沮州有一座纪念杜甫的庙宇。因为杜甫曾担任过左拾遗的职务,此庙称作杜拾遗庙。不料普通大众听不懂这些莫名的官衔,传久了,口头中成了“杜十姨”。既然是“姨”,当然是女性,人们便在庙中塑造了一座妇人像,向这位“十姨”烧香朝拜。以讹传讹,听音误字,此为“谬误”。这还没完,这里另一处还供着一“五撮须相公”,人们看着这个相公单调,怕他寂寞,便将“杜十姨”像移过去,让他们相互有个照应。其实,这“五撮须”即春秋时的伍子胥。百姓好心,不顾时代错差,把两位名人“书生”“姨”搭配居于一处。
这错还不算完。有一处江陵村,也供奉着伍子胥。时间久了,百姓听音称为“五髭须”,便雕塑了五位男子,各个装了不少长须。祭拜时,为了区分,按顺序称为“一髭须”“二髭须”……“五髭须”。
古代时,信息难通,限制了人们见闻。唐代的刘秉仁,被派任职江州(九江一带)刺史。驮运行李用了一只骆驼。到了当地,便在庐山脚下散放了。当地山民见到,大为惊异,居然鸣鼓聚众,把骆驼射杀。他们把此情况告知到州里说:我们在山里获得一只“庐山精”。刘秉仁便命他们把此精怪送来。结果一看,正是自己散放的骆驼。这种谬误,正是信息不通,见识少所致。
有时谬误也是“呆”造成。说是有一个叫陈音的官员,文章还不错,可性情却有时恍惚。一天退朝时,他对随从的人说:今天去拜访一下某官。随从的人没听见,还是赶车回了家。这个陈音却以为到了他说的官员家,进去后四下打量,疑惑地说:他家怎么与我家环境全都一样?看见墙上挂的画作,问道:我们家的物件,怎么挂到这里来了?他的家僮出来伺候老爷,陈音斥责说:你跑到这里来干啥?家僮说:这就是家呀!这一下,有些恍惚的陈长官才明白过来。谬误种种,原因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