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归期何迟迟(13)
朝云不等丹成而去。苏轼根据朝云的意愿,将她安葬在城西丰湖边山脚下,让她枕山伴湖而眠。墓碑上是苏轼自己写的墓志铭,这是王闰之没有享受到的待遇。墓顶建有一亭,名“六如亭”。
从此以后,直到离开惠州,这六如亭便成了苏轼常来之地。六如亭下,有他终身思念的红颜知己。
秋去冬来,苏轼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动工盖建居室。他打算定居惠州,永久陪伴朝云。为了他,朝云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精神和整个躯体,该轮着他回报朝云了。眼看新居就要落成了,他和朝云借住的松风亭外梅花开得正盛。去年冬天,他们还一起观赏梅花。
他怎么也不相信朝云已离他而去。那傲霜顶雪的梅花,不就是伴随自己二十多年的朝云吗? 一篇说是咏梅实是寄情的《西江月》在苏轼的脑际涌出:
玉骨那愁瘴雾,
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
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但朝云毕竟是永远地去了。她下葬后的第三天晚上,惠州下了一场大雨。大雨过后,早上出耕的农民从墓前经过,见墓边有一双巨大的脚印。
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佛祖派来的接迎使者的脚印,使者是专程来接朝云去西方极乐世界的。
消息自然也传到了苏轼那里,他带着苏过来看足迹。他相信,朝云去了极乐世界,但他还得孤零零地受这尘世间的苦难。却没想到,更大的苦难还在等着他。
远涉海南
按理说,在元祐诸臣中,最能受磨难的还属苏轼兄弟。
章惇、蔡卞、蔡京等人当权后,元祐大臣无论蜀党、洛党,或中立无党者,几乎被一网打尽:死去的被追贬官职,尚在的流放岭南。吕大防、梁寿、刘挚、范祖禹、秦观等人或死于贬所,或死于道路,苏轼兄弟则硬是挺了过来。
苏辙深知祸从口出,故出京之后谢绝一切应酬,杜门不见宾客,每日只是读书作文、练气养生。后遇赦定居许昌,他也是行此韬晦之计。
有亲戚从四川来看他,等了十多天,也没见到苏辙,于是买通门子。门子告诉他,遇上好天气,苏辙常常会去宅旁竹林散步。有了内线,这位亲戚便在竹林等候,终于等到了苏辙。苏辙一见,不禁大吃一惊,继而悦色相见。寒暄了一阵,苏辙让亲戚在竹林内等他,说是片刻即回,但一去再也不见人影。
苏轼听说这件事,觉得不可理解:“子由难道打算与世隔绝吗?”通过这种办法,苏辙确实使对手抓不住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