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哪吒的民间文化意义

日期:04-29
字号:
版面:第18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乙巳年春节期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大火,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民间传说的关注,也使积淀厚重的华夏文化传统,被充满东方韵致的动漫电影,鲜活地挥洒在银幕上。充满着灵气的哪吒,以童真去感知人间、仙界与海底的好恶,当自己与小朋友遭遇不平时,做出了感天动地的反抗。于是这位“小魔童”以一种自豪果敢、爱憎分明和“命运在我”的性格,把东方大国的民族精神凸显出来。

  正因如此,与哪吒相关的故事、地名、人物,甚至是以往的文艺作品再次被集中展示;荧屏、银幕、舞台乃至文创产品、伴手礼,都有“魔童”的靓丽身影,且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因天津历史地名和早已有之的雕塑,天津人对哪吒津津乐道,哪吒成为天津人追寻天津文化性格的新起点、新动力。

  若从民间传说的流变上看,故事往往萌生在历史节点的某个时空,譬如与哪吒有着密切关联的《姜子牙的传说》,始于商周,伴随着你传我说集成《封神演义》的部分内容。到了后来,在津沽的静海有了“子牙河”“钓鱼台”。民国年间的《静海县志》上记载:“邑西子牙镇,相传为姜太公钓鱼处……尤奇者,北有尚家村,多姓尚;镇内多吕姓、姜姓,均自称为太公之裔。”与这些地名相依存,姜子牙的更多故事进一步被演绎出来。《人参娃娃》的传说,其源头大致在我国东北地区,随后延伸到华北地区;《窦燕山的故事》的主人公窦燕山生活在津门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经《三字经》的广泛传播,使这一传说更具普遍性,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精彩篇章,并获得大众的赞誉。

  由此可见,民间传说在传播过程中会根据某些地域的人文特点、潮流元素,衍生出同一故事的不同版本,并结合各自的风土人情,叙述出同题材的不同情节、不同个性。它发展了故事的主体与厚度,丰富了民间故事的大众叙事和烟火气,同时也使传说更加丰富。我们要尊重这种传说的变异,认同这种丰富使传说超出了地域和狭小的空间,成为一种共融的积淀,形成了神州大地的全民故事、华夏民族的共生体验。因此精彩的民间传说,都具备了博大的民族性。

  在神州大地,各种民间传说不胜枚举。仅仅是《梁祝》《白蛇传》《花木兰》《孟姜女》这四大故事,就把华夏民族的挚爱、勇敢、追求与女子不让须眉等精气神儿鲜活地表达出来,并在传播中从故事“母体”派生出纷纭的“子”传说,丰富着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在其他的民间传说里,像“仙女下凡”故事就有多种版本,《天仙配》《牛郎织女》《田螺姑娘》《柳毅传书》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河海通津的三卫大地,老百姓与海水相伴,与浪涛相交,产生“精卫填海”“哪吒闹海”等古典神话的若干篇章并不奇怪,也与各地母体的传说交相辉映。

  所以,要认可不同故事的不同表述。河海通津、九河下梢、三岔河口这一综合地貌,对天津文脉和津沽文化的积累有着根本性影响。津沽文化海纳百川的特点,使得它在面对域外文化与各种思潮的到来时,不仅不排斥,还予以吸收凝练。哪吒传说在津沽的出现,就是在特定时空内沉淀和积累出来的。作为退海之地,土生土长的天津百姓对与恶劣环境抗争的人物形象非常敬重。例如在津沽护海济民的天妃娘娘,被誉为海神;闹海的哪吒是不屈服风涛浪涌的斗争英雄。同时,正是由于妈祖传说和哪吒传说融入津沽文化,在天津“纳百川而共生,善交融而发展”的文化浇筑下,供奉妈祖的天津娘娘宫(天津天后宫)成为三大妈祖宫庙之一;爱憎分明的哪吒在津沽的痕迹,增添着中国故事的红花绿叶。

  哪吒的形象使民族文化绽放着浪漫、包含着进取,使大众敬重传统的情怀越发浓郁,不惧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更加饱满。华夏大地应当为有哪吒的民间传说而骄傲,应该为哪吒形象的广泛传播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