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刘墉化解第三招儿
和珅要在乾隆和文武百官面前与刘墉即兴对对子。和珅的才华和学识,在朝廷内有口皆碑。历史上,和珅和刘墉是乾隆朝一满一汉两位才学顶尖的中堂。
只见和珅一指书桌上的一方砚台,吟道:“洗砚鱼吞墨。”意思是说,砚台上刻有一条鱼,洗砚时恰似鱼吞墨。
刘墉遂接口对道:“烹茶鹤避烟。”
乾隆点头,“烹茶”对“洗砚”,都是动态之词,“鹤避烟”对“鱼吞墨”既对仗又合平仄。
和珅抬头见刘墉的官服胸前绣着一只凤凰——那时候,武官胸前绣虎,文官胸前绣凤。和珅遂又吟道:“鸟入风中,吃虫变凤。”
刘墉一听,知道是根据自己官服上凤凰说的,过去都是繁体汉字,“风”字中有“虫”,风去了虫,加上鸟字就成了凤字,因为繁体字的凤中有个“鸟”字。
刘墉心想:和珅还是真有些学问。他略加思索,遂对:“公居林右,拔木栽松”。
林字去了一个木字,右边加一个“公”,成了“松”字了。
“对得好!”乾隆又是一声赞。
和珅说:“我还有——”他一指屋门口的一堆柴火,吟道:“此木为柴,山山出。”
刘墉一听,这是拆了两个字为对,即“柴出”二字。他想了一会儿,遂对:“因火成烟,夕夕多。”这是把“烟多”二字拆开对上了。
和珅又出上联:“烟锁池塘柳。”
乾隆听罢感叹道:“这五个字,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偏旁。刘爱卿,你也得带有五行偏旁的字对上才好。”
刘墉思考后对:“炮镇海城楼。”几个字也是用五行做偏旁。
乾隆听后,点头笑道:“二位爱卿,才华出众,可庆可贺。”
乾隆心想,和珅私下用功了,这几个上联出得好!不过,刘墉的下联对得更好。因为上联可以事先思考做准备,下联就不同了,要即兴应变,合情合理合意应对,还得辙、韵、平、仄合乎法则。乾隆便想见好就收,免得落得“二虎相争”的结果。于是指着山下一条河说:“朕出个上联:百尺河里千寸水。”意思是说河里的水平了,二人是棋逢对手。
刘墉一听就明白了,但不服气地对道:“半斤瓶内八两油。”过去旧秤制的一斤是十六两,半斤瓶正好装八两油。刘墉的意思是说“我肚里的对儿,和瓶内的油一样满”。
乾隆一听刘墉的下联,意思是不想平局,“难道还让朕说‘打住’吗?”
下篇咱讲乾隆智拦两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