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津门田野上百万亩小站稻,稻谷金黄,喜获丰收。其中,还有50万亩实行了稻蟹混养,稻穗饱满,河蟹鲜肥,创造了天津小站稻种植的历史纪录。
天津种水稻已有数百年历史,小站稻因产地津南区小站而得名。明朝万历年间,天津卫驻军曾在津南屯田种稻数千亩,著名农学家徐光启亦曾来津在葛沽考察并试种水稻,探索北方水稻种植经验,还著有《北耕录》等书。清代诗人崔旭亦有诗赞:“满林桃杏压黄柑,紫蟹香秔(同粳)饱食堪。最是海滨好风味,葛沽合号小江南。”清光绪元年(1875),奉李鸿章之命,淮军将领周盛传率兵屯田,在距葛沽很近的小站地区,疏浚河渠,垦荒种稻。六年时间开辟水稻田六万余亩,以独特优良的米质上贡清廷,小站稻就此走出津沽田野。
“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大运河水带着千里沃野的泥沙和营养注入小站的土地,以甜刷咸,化碱成腴,历经一代代精耕细作,孕育了小站稻的优秀基因。它米粒椭圆饱满、晶莹透亮、清香适口,具有“香、黏、弹、筋、甜”等特点。天津卫有道菜肴叫“稻米干饭,羊肉汆丸子”,小站稻米焖在锅里喷香扑鼻,配以羊肉丸子,暖香饱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水稻种植从津南扩大到军粮城、宁河等地,诞生了我国北方第一个农业稻作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后,小站稻的品质和产量不断提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站稻由天津向河北、河南等省推广,还远销东欧、东南亚和日本、古巴等国家,受到好评,名声远扬。近些年,十几个小站稻良种扎根在京津冀的广袤土地上,仅天津种植面积就已扩大到100万亩。水稻专家袁隆平生前多次来津指导小站稻育种和生产。他说:“希望天津小站稻再创辉煌,让小站稻高产好吃,进入更多百姓家。”
在尚不富裕的计划经济年代,粮店平日供应的都是粗糙的稻米,市民百姓想吃小站稻米,只有到春节国庆这样的大节日,才能凭粮本每人供应一斤半斤,解解馋打个牙祭。而今,小站稻米随便买,互联网销售火爆,快递小哥送米上门,您随时可得到香糯可口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