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传承好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然而进入21世纪,城市化浪潮势不可挡地涌来,一个个古老的乡村被浪潮吞没。尽管文保人士呼吁对古村落进行保护,但其消失的趋势并没从根本上扭转。那么,在这个浪潮下,我们能够为我们的历史文化做些什么呢?此时我恰好读到了《天津县乡土志辑略》。该书辑录有60篇民国时期天津县乡土教材,涉及村镇概况、地理交通、名胜古迹、乡贤人物等诸多方面,很好地记录了当时天津县所属的村镇风貌。可谓是宝贵的文史资料。
读罢此书,让我对当今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有了新的思考。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现实、为现代化建设服务。那么,这里就有个前提,即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有什么。在了解之后,我们还要深入研究,以懂得这些东西是什么,价值在哪里。在真正清楚了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了解了其蕴含的价值后,我们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它,以发挥其在现实中的作用,即发扬它。
其实,这就是一个文化的器、道、术的关系。即我们通过对器(即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来了解古人的认识体系,这就是道。在把握了古人认识体系的基础上,古为今用,借鉴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中,进而在现实中发展为符合实际的社会管理方法以及科学技术,这即成为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社会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这也是我们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应该说,古村镇,包括古旧建筑和民风民俗,都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中华传统文化则是它们的灵魂。在古村镇大量消失的形势下,仅靠呼吁保留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尽快让它们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转化到现实生活中,即尽快转化为适应现实的“术”,让人们看到它产生的比房地产以及其他建设大得多的“利”。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要知道自己有什么“器”。这需要大量的阅读文献和田野调查。而今,很多古旧建筑踪迹不在,原住居民也散落了,实物和口碑资料获得越来越不易。那么,文献资料的珍贵性就非常突出了。
我长期搜集地方文献资料,深感其难度之大。如今看到《天津县乡土志辑略》,自然如获至宝。虽然其中有些文字流于传说,并不是十分严谨,但它对天津县村镇风貌和人文历史的记述,仍有着无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它让我们对今日天津环城四区的历史文化之“器”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有心人能以此为出发点,进而觅“道”,再进而成“术”,从而推动人们对于天津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