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正在处理政务,闻听孔悝有难,来不及更换衣物,抓起长剑直奔宫廷。宫廷内,蒯聩早有准备:家臣石乞身披铠甲,手持长戈,怒目相向。子路手握长剑,宽袍高冠,横眉冷对。一言不合,双方执刃相争。争斗中,石乞长戈割断了子路的冠带,子路高呼一声:“君子死,冠不免!” 于是放下长剑拾起冠帽。在子路系好帽缨,重新戴好帽子的时候,子路被石乞一刃贯胸,血流如注!蒯聩下令对其施以醢刑——尸首被剁成肉泥!
这是公元前480年,发生在东周诸侯国卫国的一个历史瞬间。东周前半期,诸侯争霸,战乱四起。地处诸强环伺中的卫国,也是内乱纷争不断。时卫出公在位,孔悝为大夫执掌权政。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 ,胁迫孔悝杀掉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当时是孔悝的宰相,在外听闻孔悝被困之讯后,即刻进城去见蒯聩,解救孔悝。
对于这件事的评价,影响最大的是鲁迅。他在《两地书》里说,子路“结缨而死,我总觉得有点愚……实在是上了仲尼先生的当了。”自此,迂腐顽固的帽子,子路也是戴了近百年。2021年12月今晚副刊上王彦明的《谁愿与我乘桴渡海》一文中提到子路“结缨而死”一事,意在引导人们在迷茫中坚守操行,重在弘扬这种为了真理而挺身而出,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但坊间耻笑子路顽愚之声仍不绝于耳。
子路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子。他出身寒门,幼年常以野菜果腹。其父母曾慨叹:啥时能吃到喷香的米饭就好了。年幼的子路听到父母的叹息,孤身一人跑到很远的亲戚家借了一袋米。看着父母吃着米饭的兴奋情景,子路高兴极了。后来,孔子说他是父母在时尽力,父母去世后尽思。这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之百里负米的故事。
子路善于学习,善于实践。孔子收受门徒,所学四个学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学中,子路是政事科中成绩最优异的。他做过许多地方的官员,每到一处,他都身体力行,为民表率。他重德教,除民害,兴水利,解民忧,政绩突出,辖域大治。孔子说,因为子路做到了这些,才使得“民尽力”“民不偷”“民不扰”,使得国家富强,这显然是对子路政绩的极高评价。
子路还是个讲信用的人。孔子说:“子路无宿诺”,他今天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当天兑现,决不推延。人们信任他,以至于“片言可以折狱”。他在鲁国做官时,曾有人带领族群来投奔鲁国,指名道姓叫子路代表鲁国出来定盟约,冉求说:千乘之国不相信盟誓,而只相信子路说的话。
人无完人,子路也未能例外。青年时的子路,曾轻视孔子的学说,甚至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但是孔子专门为他设计了礼教,使他收住了性子,虔心跟随孔子学习。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一方面保护孔子的安全,一方面诚心学习治国之道。他是跟随孔子时间最久的弟子,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
面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孔子也曾发出“大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慨叹!谁能够跟随他去惊涛骇浪中探索新的真理呢?思来想去,也只有率真勇武虔诚果决的子路吧!
这样一个毕生追求治国之道,毕生克己奉公的人,怎么会不知道以卵击石,趋利避害的道理呢?但是,如果没有子路之“愚”,那就只能任由世风随波逐流,江河日下了。
子路死后,《论语》记载:“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后七日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