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几年我没少看家庭教育方面的书,您在家长会上讲的我也觉得很受益,可在我家怎么都用不上呢?孩子还是那个样子,跟他说不明白我就急了,又回归原点了!”一位家长给我打电话时,把自己的烦恼一股脑地说了出来。方法学了却用不上,这类学习型家长真不少。但要做成长型家长,我想应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认识自己的孩子
家长们,你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他是聪明的懒孩子,还是自信的熊孩子?他是听话的慢孩子,还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很多家长并不完全了解孩子的优势与劣势。家长要学会发现孩子的长处,扬长补短,发展优势让孩子更加自信,帮助孩子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不足,以正心正念对待它。
家长还要了解孩子的需求。有的孩子有情感需求,作业没写完时,他需要妈妈说一句:“宝贝,今天作业很多吗?你要休息一会儿再写下一项作业吗?”有的孩子有陪伴需求,家长要陪他做游戏,和他聊聊天。有的孩子有指导需求,他平时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想听家长的唠叨,关键时候希望得到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只有探寻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家长才能有的放矢地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学会正确表达情绪
很多家长愿意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的优势展示出来,可回到家看到的全是孩子的缺点:东西没放好、作业没写完、今天没读书、睡前没洗脸……忙碌一天后,再看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就开始唠叨,甚至指责呵斥孩子。家长的这种做法就是在用情绪表达自己的想法。心理学有一种情绪疗法叫“ABC情绪疗法”。A指事件,B指观点、看法,C指引发的情绪。其实A与C没有关系,比如孩子爱吃糖,家长会把孩子牙齿变坏归结于糖的危害,一看到孩子吃糖就生气,其实吃糖只是造成牙齿不好的原因之一,并不是根本原因。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造成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家长对这件事的评判,以及情绪的爆发。
家长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看到某件事情的心情,比如我很高兴看到你在读书;这么晚了还不睡我生气了……家长要学会用对的方式跟孩子讲话、把你的话清楚地传达给孩子、让你的话给孩子赋能,这是家长与孩子交流的几个层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做到这样却不容易。家长对孩子往往是关心则乱,心乱了,思维就乱了,语言也就跟着乱了。因此希望家长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情绪的稳定,只有情绪稳定了,才能让自己思路清楚、言语得当。
《论语》中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热爱学习的家长们,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只是一个开始,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习之”才能使学到的方法产生效果,成为真正的成长型家长。
(李婷,河西区平山道小学教师。天津市“仁和育心”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