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乾隆认错昭告天下
刘墉这次不再绕弯子,没容乾隆说话,他一伸手从龙书案上把帽子拿过来,给自己戴上了。乾隆觉得滑稽,道:“刘墉,你等等!你刚才跟我论‘哥们儿’,那和珅是我亲家,朕的十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他要是拜你为师,朕的辈分怎么排?”
刘墉聪明,冲着和珅笑道:“我是跟和中堂逗着玩儿的。对吧,和贤弟?”
乾隆也哈哈笑起来,道:“你这是为了官复原职吧!”
“谢主隆恩!”
“你又谢什么恩?”
“谢您准我官复原职。”
得!这官儿,刘墉又“讹”回去了。
和珅心想,“最倒霉的还是我,又没了一万块钱!”
这时,只听乾隆又道:“明天,诸位爱卿陪朕拜盘古寺。”
转天,乾隆带着文武百官登盘古寺,并当场认错。乾隆身为帝王,是怎么认错的?原来,他亲自撰写了一篇《济源盘谷考证》。
这篇《济源盘谷考证》,计三百八十言。文章记述了事情的原委,作了自我剖析。他在文章中还例举了陶渊明的例子。
为了将自己的错误昭告天下,乾隆颁旨将《济源盘谷考证》连同《送李愿归盘谷序》书写成碑文,分别刻于济源和盘山,引以为戒,昭示后人。
《济源盘谷考证》原文如下:
济源盘谷考证(清乾隆)
读书所以明理,修身制事也。陶渊明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余以为在渊明则可,在他人则不可。彼其高尚避世,理有所不必明,身有所不屑修,事有所不足制,故可耳。若予之读书,凡涉疑、必求解其疑而后已。此或有合于韩昌黎解惑之说乎?昌黎之送李愿归盘谷也,其事本在济源。只以盘山亦有盘谷,而太行实为天下之脊,西南发昆仑,东北走辽海,盘山也在太行之阳也。故予向居田盘,每假借用之,而昌黎诗中所云燕川方口,又雅合田盘之境。然无以证其实,终属疑似,且不知济源之果有盘谷否也。因命豫抚阿思哈亲至其地访焉。至则若谷、若寺、若李愿之居、若韩愈之文之刻于石者,一一详绘以进。于是憬然悟曰:盘谷实在济源而不在田盘,予向之假借用之者,误也。岂惟予误,蒋溥等之辑《盘山志》,二三其说而未归一是者,非不明于学,则有所盲从,亦误也。
夫古人事迹,亦何系于今时,而有如适所之者。则予不惟憬然悟,而且惕然惧矣。予故曰: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在彼则可,在他人则不可,而在为人君者益不可。因书其事,命于济源、田盘磨崖两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