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教育由来已久,《仪礼·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周朝时期,百里之内二十五家称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塾即门外屋舍。人们朝夕出入,受教于此,“塾”便成了学校的代称;以此类推,五百家为党,设“庠”;一万二干五百家为术(后同“遂”字),设序;天子之都及诸侯国则设学。《红楼梦》中贾家所设的义学,便属于家塾教育的范畴。小说第九回中描述道,“这贾家之义学……原系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贫穷不能请师者,即入此中肄业。”在朝中有官爵的人,提供银两资助家塾开销,共同推荐年高有德的学者担任塾掌,令其教导族中子弟功课。
书中贾宝玉上学原由起自第八回,此时营缮郎秦业之子秦钟无处读书,便凑了二十四两贽见礼,父子共去拜见贾家塾掌贾代儒。而宝玉去上学则为了方便与秦钟厮混,连上学路上都要结伴而行。“呆霸王”薛蟠进入义学后,学堂里情况更为混乱,众多子弟专心学习者竟寥寥无几。老师贾代儒更是一方面收取钱财,对学堂内的乌烟瘴气置若罔闻;另一方面迟到早退,命贾瑞暂且管理学中之事。可叹贾瑞更变本加厉,勒索子弟们给他银财,更视学堂规矩如无物。有此学风在,之后学堂内众人哄打成一团也不足为奇了。
贾家败落原因说法芸芸,但衰败之后如何东山再起,小说十三回已给出了明确答案。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指出,若想延续“诗书一族”,其一在于祭祀祖茔,其二便是供给家塾。这两条谋划,很有可能是作者在晚年家族衰败,穷困潦倒之际产生的人生感悟,感慨若早年家族行此举措,也不至颓败至此。
作者借秦可卿之口说到“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此处“读书务农”四字顺序尤值玩味,自古历朝以农业为上,但只有读书才能保证后代“兰桂齐芳”,读书必在务农之前。在家塾的银钱供给方面,贾家尚未败落时是不缺少的,但贾府缺少的是对知识的敬重。明代大儒宋濂于《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谈及自己求学时候的辛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可见做学问必得忍得饥苦,心无旁骛。而贾府久享富贵,教师不守其责,学生不勤诗书,师生都敷衍了事,即使如秦可卿所言,日后贾家败落时仍能设立家塾,也难保教学质量,更遑论家族复兴了。
从家长层面看,作为严父的贾政曾严厉说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这与贾政过于严苛的家庭教育有关,也可看出作为家长对于子女学习状态的隐忧。贾政对于孩子学习内容的要求,也能代表当下部分学生家长心态。第九回中,贾政道:“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从这里不难看出应试教育的踪影,家长指导学校的授课内容,学生的学科素养并不重要,最为关键的是成绩提高,考个好的大学。这种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对于当下的教育从业者、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有一定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