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手机给人们衣食住行带来的种种变化,胜过神话。以往需要外出处理的大量琐事,而今动动手指即可瞬间解决。一时间让人猝不及防。一旦适应,又像从来如此,天经地义。
仅仅在二十年前,除了金融、证券、保险等特殊领域,会有相关要求,一般人很少有机会与“密码”打交道。如今,普及智能手机后,密码验证成为常态,它织出一张无形之网,罩住了芸芸众生的琐碎日子,“解锁”也成了每人每天的常规动作。
手机设定密码,可有多种选择,包括数字组合、人脸识别或指纹锁定等。这些方式并不复杂,却也无法保证其万无一失。密码因人的需求而生,但人不是机器,难免会生出其它头绪。
以数字字母组合为例,包括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貌似自由广阔,但正因其无限制,才有了选择的难度。选密码数字不宜心血来潮,若临机自创一组自鸣得意的陌生数字,也是对记忆力的挑战,除非再自备个密码本记下来——但若密码本不在身边,又需要解锁,又是麻烦。有朋友的经验是,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数字,比如自己或家人的生日、身份证号码等。这类号码倒是忘不了,但漏洞也很明显,存在着被轻松破译的风险,有的系统直接不让用。
说到人脸识别,确实简化了注册程序,且有科技保障,但相貌并非铁板一块,也就未必百分百的牢靠。指纹解锁更为科学,但同样存在变数。
人的指纹有三种基本形状,即斗形、弓形和箕形。当胎儿在母体内发育三至四个月时,指纹就已形成,婴幼儿手指柔嫩,纹理清晰,其间儿童期略有改变,随着青春期的结束而最终定型。如同每一片绿叶都存在差异,人与人的指纹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本是动物的自然生理现象,演变为手印,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化。可以认为,人类科学高度发达,手指和大脑一样功不可没。
以指纹辨人,并非始于今日,古巴比伦在很久以前就采用指纹来验证人的身份。百年以来,罪犯留在犯罪现场的指纹,从来都是警方追捕疑犯的重要线索。即使指纹模糊,也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还原。很多商家也积极围绕指纹研制出一些高科技“名堂”,指纹锁、指纹门禁、指纹考勤机、指纹采集仪、指纹保险柜及网络指纹登录等通用技术,让人大开眼界。
指纹具有不变性,这是科学界定,但用作解锁,看似简单易行,实际操作中又往往会遇到麻烦。人的肢体中,手指经常处于动态之中。人这种社会动物生来就不消停,爱美弄姿,花样翻新,手指都是其中主要角色。少林武术有“一指禅”的内劲绝技,美术界专有用手指蘸墨画出的“指画”,从事钢琴和弦乐演奏、魔术表演、雕塑和陶艺制作等等,离开手指,一切无从谈起。舞蹈家杨丽萍的十指像是十个小精灵,火焰、鲜花、孔雀在她的指间翩翩起舞,令人惊艳。
这里面有些艺术家,将手指保养得好,指纹辨认应无问题,但是像练“一指禅”的习武之人,那手指的指纹定是模糊不清,辨认起来却并非易事。再说寻常体力劳动者,比如铁匠石匠木匠,工厂的车工钳工刨工,也很难保证手指完好无损。其手指老茧增厚,皮糙肉粗,纹路模糊,甚至指头扭曲变形,应是大概率的事。时下,若让这些人用指纹认证,登录手机系统——解锁拒登,不足为奇。
即使以“静”为主的书斋中人,做到指纹如初,也不现实。读书一旦废寝忘食,不用太长时间,指纹就会给解锁提出难题。我最近就遇到这种困扰,手机里需要指纹验证的地方,皆以失败结束。我端详着右手拇指,不知何时,皮肤增厚变硬,纹路早已面目皆非。眼下为一部书稿,我翻阅了千万余字的资料,书房和茶几,各类书刊有如小山隆起,又似废品收购站般杂乱,原来都是它们惹的祸。相信在读书写作的朋友中,此非个案。郭德纲在相声里曾调侃于谦,穷人乍富,数钱把指纹数没了,还真不是笑话。
数字、人脸与指纹各有便利,因人而异。至于我,还是觉得数字更靠谱,即使忘记,也可重新设定,至少不会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