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以来,天津的文旅市场因一场展览、一幅古画加速回暖,本地观众和外地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争睹国宝真迹,让天津成为全国文物展览的焦点。这幅千年名画,便是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记者从天博获悉,作为“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调陈展品之一,这件镇馆之宝真迹将展至本月26日,随后将再次隐身。观众可以抓紧这个周末两天时间,在初春时节留下对《雪景寒林图》的美好记忆。
观众大都对这幅国宝保存如此完好大加赞赏,同时也不解为何真迹需要“休整”。《雪景寒林图》历经岁月变迁仍能保存完好,与其本身的绢质有一定关系。《雪景寒林图》用的是典型双丝绢,绢地细密不易被灰尘玷污。策展人李君介绍:“这与历代收藏家和文博人的妥善保存密不可分。历代收藏家都深知这幅画的价值,因此不仅会谨慎保存,甚至会秘而不宣。比如张翼和张叔诚在收藏这幅画时,甚至连自家人也不得见,这也是它能完好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谈及即将换上复制品继续展出,李君揭秘了《雪景寒林图》的“生活环境”:“这些古画在展出时,虽然我们已经使用了适宜文物的灯光,但长时间的光照对它还是会有一些影响。所以要及时将它放回恒湿恒温的库房文物柜中休养生息。”
对于专业的书画爱好者来说,定有千百种来看《雪景寒林图》的理由。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除了感受恢弘的秦陇山川气势以外,还可以关注哪些内容呢?记者通过采访业内人士,了解到此画有“四看”。首先要看范宽署款,乍一看这幅巨制好似佚名之作,其实范宽的款就藏在此图最近处那片林木的树干上。不少做过功课的爱好者来到真迹前,首先就是要找这个款。由于灯光条件所限,这个款单靠肉眼观察很难发现,不少参观者会用高清设备拍完再放大,果然发现“臣范宽制”字样。
其次是看雪景。墨为黑,雪为白,这幅全景山水以墨画雪,墨色渐变层次分明。
随后还要看寒林。遍览整篇画作,满山遍野除了掉光树叶的枝丫,竟找不到别的植物了。而枯枝在中国画中也有独特的含义。枯树喻人,枯木外表朽坏但内里生机勃勃,是向内求真,所以此画中的寒林也体现了范宽的人生态度。
最后别忘记看人。整幅图画几乎呈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状态,但其实并不是一个人也没有,她就藏在画面左下的茅屋中。一名女性半启门扉,探出头来。她是谁?茅屋后山的路蜿蜿蜒蜒向着山腰的寺庙而去,范宽于“人”这一处,给赏画人留下了无尽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