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刘墉反败为胜
乾隆心里后悔,“朕的盘谷考证错误,刘墉捐钱修缮盘谷寺,用意就是要正本清源,恢复历史本来面目。这种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之人才,应是大清重用之臣”。
乾隆的表情变化,刘墉看出来了。刘墉心想“这招管事儿”。
片刻后,乾隆富有深情地叫道:“刘墉——”
“大哥好!”
刘墉还接茬儿叫大哥,只是这回却不让乾隆生厌。
乾隆以聊天口吻道:“朕错将盘谷定在盘山,为何你不悄悄地提醒,而非要参朕呢?”
“是这么回事儿……”刘墉开始告和珅。
“参您这事不愿我。我没想参您,是和中堂逼着我参您。”
刘墉心里盘算,“和珅这一万两银子,明摆着陷害栽赃,是要我的命!你就是不拜师,也不该如此狠毒!”
“啊!有这事?”
“对!我参和中堂修御路偷工减料、旧石翻个,和中堂就讥讽我,说我是欺软怕硬,有一人我不敢参。我问‘谁呀’,他说‘就是当今万岁’。和中堂还跟我呛火,说‘你要敢参,我拜你为师;要不敢参,你拜我为师’。当着文武百官,他这么一激,我岂能磕头拜他为师?”
乾隆这个气啊!心说,“噢,为争当师父,拿朕打赌玩!”
乾隆道:“刘墉,你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和珅挤对你,让参我,你就参?还给我出主意,让我带个红肚兜儿充军,你跟和珅当解差,朕能不免你职吗?”
“您英明!”
“不!将盘谷错定在盘山,你提的对。朕还曾做诗多首认定此事,确是误导民众。”
刘墉一听,赶紧磕头回道:“请万岁不必过虑。陶渊明等很多古人也都出过不少此类错误。”
乾隆道:“陶渊明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在他来说是可以的,因为他‘高尚避世,理有所不必明,身有所不屑修,事有所不足制。’而在为人君者益不可。”
意思是陶渊明可以,我作为皇上有诸多不宜。
少顷,乾隆感慨万千地说道:“刘墉!你明天陪朕一起去盘古寺。帮朕回忆康熙爷与诗僧智朴所作诗篇,以继承怀念康熙爷对蓟州之情。”
“遵旨!”
乾隆吩咐完兴致不减,又跟刘墉拉家常,“刘墉,你爷爷刘棨是大清中堂,你爸爸刘统勋是中堂,你入阁又是中堂,辈儿辈儿中堂,你们家是铁帽子中堂……”
刘墉没等皇上说完,就磕头道:“谢主隆恩。”
乾隆一愣,问道:“哎!你谢的什么恩?”
“万岁,您不是封我铁帽子中堂吗?”
“啊!”
刘墉官复原职了。下篇咱讲乾隆认错昭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