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气温骤降。街上遇到杨老太,她戴着棉帽子,围着毛围巾,远远就和我打招呼:“小李老师,早上好呀!”我忙走上前,搀着杨老太,心里奇怪:这老太,平时喊我“她婶子”,今天咋突然喊起“小李老师”呢?正迷惑呢,杨老太笑着说:“你比我小二十岁,在我眼里便是小字辈儿,喊你小李没错儿。”
我也是古稀之年的人了,自从爬上五十岁,称呼早从“小李”升级为“老李”,这么多年也习惯了“老李”这个头衔,猛然有人喊“小李”,感觉一下回到年轻时候。虽然身处寒天,心里却似春风拂过,一言入耳,沉睡在岁月深处的花儿一朵朵顶着露珠重新绽放。
杨老太说,她刚吃完饭,在家门口活动活动。我正好有空,便搀她走一走。杨老太一边走一边夸我。她说得很诚恳,我内心暖暖的,激动的小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回到家,我和老伴儿说起此事,有种被老师点名上台领奖的感觉。
老伴儿说,杨老太这是雪里送“话”,几句好听的话儿,暖了我的三冬。下午烤了几块蜜薯给杨老太送去,闲聊中得知,杨老太孙女给杨老太买了一个小音箱,杨老太这几天声控指挥小音箱播放林清玄的书。昨天刚听了林清玄的《煮雪》,杨老太活学活用,把话在心里焐热了再说。
我逗杨老太,林清玄书中说,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咱不在北极,您说一句热乎话儿,传到我这里还暖耳呢。”
杨老太笑,说:“是呀,冬天要说热乎话儿,尽量不给别人添寒。”我故意问杨老太:“若别人抛过来冷言冷语呢?”杨老太说:“装没听见,不接他话茬儿。”我笑着连连点头。
杨老太90多岁的人了,幼时读过几天私塾,认字不多,但爱听“话匣子”里的人生鸡汤——杨老太管她的小音箱叫“话匣子”。别看她年龄大,可一点不糊涂,真正活到老学到老,越老越可爱。我也学杨老太,把话焐热了再说,这是微善,也是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