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剧史上,四大南戏“荆刘拜杀”有着重要地位,它们分别是《荆钗记》《白兔记》(又名《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的简称。元代《白兔记》仅存残曲,现行《白兔记》主要源自明代的几个版本。
《白兔记》的主角原型是后汉高祖刘知远和妻子李氏。刘知远出身寒微,曾在后唐明宗李嗣源部下从军,后来转投后晋高祖石敬瑭,成为心腹重臣。刘知远羽翼丰满后,乘契丹攻打后晋之机,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但这一政权相当短命,刘知远称帝一年后故去,传位其子、后汉隐帝刘承祐。后汉不到四年便覆灭于部将郭威之手。
《新五代史》记载:“高祖皇后李氏,晋阳人也,其父为农。高祖少为军卒,牧马晋阳,夜入其家劫取之。”《资治通鉴》的说法略有不同:“知远微时,为晋阳李氏赘婿。”李氏曾劝谏刘知远不要向民间横征暴敛,“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刘知远死后,身为太后的李氏也曾批评儿子“与小人游戏宫中”的行为,但并没能挽回后汉亡国的命运。郭威废隐帝后,尊李太后为“昭圣皇太后”。
《白兔记》将刘知远和李氏的故事敷演得更加丰富。刘知远未发迹时,被李家招为女婿,李三娘的哥嫂设计陷害刘知远去妖精出没的瓜园,刘知远杀瓜精,得兵书、宝剑、盔甲,远走从军。李三娘苦等丈夫不归,受哥嫂虐待,在推磨时生下儿子,因无剪刀只能咬断脐带,取名咬脐郎。三娘怕婴儿被害,托人将咬脐郎送给刘知远抚养。十六年后,刘知远已另娶节度使之女,尽享荣华富贵。咬脐郎外出打猎时,见到一只白兔,一路追赶来到沙陀村井边,兔子却不见踪影,见一妇女在井边挑水,就是生母李三娘。全剧以夫妻、母子大团圆告终,三娘的哥嫂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因故事的核心是“偶见林中白兔跷蹊,若非他引见母,怎能勾夫妻相会”,故以“白兔”为题。李三娘忍辱负重、坚守“节烈”,被古人视为贤良女性的典范,后来戏曲中的《汾河湾》《武家坡》均有女主角“苦守寒窑十八年”的情节,也可以看出李三娘故事的影响。
《白兔记》中的“白兔”如同从天而降,引咬脐郎遇见李三娘后便消失,很有神异色彩。现代人觉得白毛家兔司空见惯,但古人常见的野兔毛色以棕褐色为主,如发现基因突变导致白化毛色的兔,往往被视为祥瑞之兆。
《抱朴子》记载:“虎及鹿兔,皆寿千岁,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能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传说中的仙人彭祖有弟子名“白兔公子”,高寿达数百岁。晋桓温曾作《贺白兔表》,将白兔的出现与帝王的“仁政”联系起来:“臣闻至德通玄,则祯祥降,灵和所感,则异物生。今白兔见于春谷县,皓质纯素,皦然殊观。”北宋时,欧阳修从自己曾任知州的滁州山中得到一只白兔,视为珍宝,邀请宾客玩赏并作诗唱和,留下了“天资洁白已为累,物性拘囚尽无益”(欧阳修作)“宫中老兔非日浴,天使洁白宜婵娟”(王安石作)“何当骑蟾蜍,灵杵手自捣”(苏洵作)等诗句。
不过,白兔也不总是代表祥瑞。前蜀开国皇帝王建重病时,“文州进白鹰,茂州进白兔”,大臣们建议:“陛下属兔,鹰是兔的天敌,一起进贡恐怕不吉利,还是退鹰留兔吧。”王建没有听,不久就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