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做文章,近来已成为某种文化现象和写作时尚。而事实上,真正能耐得寂寞,深入传统文化宝库探微取经,窥其堂奥的学人并不多见。段志涛女士便是其中一位功底深厚的有为者。其最近问世的《风雅时节》(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书,将“风雅”与“二十四节气”浑然相融,诠释漫长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动因,并赋予其“诗意的栖居”的隐喻与象征,可谓别具一格,自成风景。
中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漫长。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先祖很早就意识到,四季交替,万物轮回,并非混沌无序,而完全可以纳入良性循环系统,化为生存智慧的结晶,为华夏子孙万代带来福祉。中国农历本是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的周期运行规律制定的,故又称夏历、汉历、华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农历最初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分出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八节,经若干朝代不断细化,逐渐完善,构建为“二十四节气”的气象学体系与农事经纬,延续至今。由此可知,我们的先祖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
此书“科普”了大量农历节气的知识,层层剥茧,丝丝入扣,道出“人体的能量在一年中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拥有”,这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在本书中却是于文化学意义层面展示的,大有曲径通幽之妙,含蕴某种“诗意的栖居”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人活于世,不能懵懵懂懂地听天由命,跟着感觉走,凭着本能活,而要遵循生存“天道”。这个万物生长、四季轮回的世界,既有必然性,也有或然性。人活在其间,奔波忙碌,命运莫测,摆脱无知,走出困境,祈福消灾,趋利避害,需要有所敬畏和依循,违逆自然必受惩罚。西方科学家已在忧虑全球气候变化将给人类生存带来的灾难。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而过于悲观。中国古人用经验和智慧总结的“二十四节气”,表明人类面对季候变化和生态失衡并非完全一筹莫展;它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与大自然时序完全可以达成默契,有法可循,良性互动,和谐共存。
《风雅时节》图文并茂,赏心悦目,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考察,阐释万物本源,细数似水流年,从正解到传说,从天象到时令,从典籍到民谣,谈古论今,举一反三,旁征博引,联想丰富,举凡经史子集,易经八卦,黄帝内经,诗词渊源,以及风物民俗、掌故趣闻等,互为印证,相得益彰,兼具文献和文学价值,颇有几分“民俗小百科”味道。
书中有大量篇幅涉及类似“小雪北国腌菜,大雪南方腌肉”的习俗,民间风尚,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使人颇感亲近。除此,行文运笔的诗意描述,表达传神,余香袅袅,令人回味。
“并非是隆隆的春雷惊醒了蛰虫,而是日渐升温的气温。”“谷雨,更像是时间煮雨,轻轻打湿衣襟的杏花雨,是春天最后的回眸一笑。”“木叶尽绽,盈即是虚,所谓小满,小就是满,充盈、满足、骄傲、成就,万物生机盎然,又从容不迫,带给我们时空的逻辑、哲学的思考和生命的本真。中国人推崇中庸之道,最忌‘太满’‘大满’。”
如此种种,诗意与哲理兼具的锦绣佳句,随处可见,它们激活了《风雅时节》的书写韵律,构成了一种自带辨识度的审美气象。对于作者,应属天道酬勤,瓜熟蒂落,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