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大赵天王”石勒,青年时因并州饥荒,被刺史司马腾强行抓捕,卖给山东茌平人师欢为奴。石勒“耕作于野,常闻鼓角之声”,师欢得知,认为此人不凡,免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后来石勒聚众起兵,终成一方枭雄。
石勒自立为王,建立后赵,统一中原及以北地区。时任茌平令的师欢再度在史书中登场,但两人地位早已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师欢献给石勒一只罕见的黑兔,大臣程遐等人作解释:“龙飞革命之祥,于晋以水承金,兔阴精之兽,玄为水色,此示殿下宜速副天人之望也。”石勒大赦国内,改元太和元年,两年后正式称帝。黑兔也因为充当“祥瑞之兆”,成为石勒登基的催化剂。
北齐王朝的奠基者高欢在发迹之前,也有过一次和兔相关的“异象”。高欢年轻时,“与怀朔省事云中司马子如及秀容人刘贵、中山人贾显智为奔走之友”,几人带着白鹰在郊外打猎,“见一赤兔,每搏辄逸,遂至回泽。泽中有茅屋,将奔入,有狗自屋中出,噬之,鹰兔俱死”。
高欢一怒之下,将狗射死,茅屋里马上出来两个男人,揪着他的衣服争吵。正在争执时,一个眼盲的老妇拄着拐杖从屋里走出,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呵斥道:“何故触大家!”并拿出酒肉招待高欢等人。盲眼老妇自称擅长摸骨看相,“遍扪诸人皆贵,而指麾俱由神武(高欢)”。后来高欢再去寻访老妇,却毫无茅屋痕迹,料想自己遇到了神仙。尽管故事不无穿凿附会,但不同寻常的赤兔还是为它增添了神秘色彩。
在古代笔记小说中,与帝王的“瑞兆”相比,普通人即使遇到有神通的兔,也往往难以获得良机。《酉阳杂俎》记载,虞乡(今属山西永济)有个在山中居住的道士,一天傍晚忽然发现庭院的井中冒出金光,“俄有一物,状若兔,其色若精金,随光而出,环绕醮坛。久之,复入于井。自是每夕辄见”,道士没有告诉其他人,后来在淘井时捞出一只小金兔,送给了与自己关系较好的御史李戎。李戎升迁为忻州刺史后,金兔忽然不见了,不久李戎便病故。这只金兔竟然与拥有者的阳寿关联起来,很符合古人的宿命观。
明代《庚巳编》里的“昭陵银兔”故事,并不像金兔那么神秘莫测,更多的是“人心不足”的警世之喻。
相传唐太宗昭陵附近的醴泉县有个村民上山砍柴,“见白兔突起草中,异而逐之。兔跃入巨穴,民不觉失足,亦坠焉”,村民在地道里走了一阵,发现数十个盛油的铜缸,最下一缸原本有火,但机关出了障碍,油流不过来,火即将熄灭。村民拨通了机关,缸中灯油全被点亮,之前追逐的兔子也出现在旁边,原来是一只银铸的兔子,身上刻着字:“拨灯火,赐银兔一个”。村民见周围都是金银财宝,便起了贪心,拿走了不少额外的宝物。邻居们得知,纷纷去昭陵挖掘,“迹其罅掘之,杳不可穷”。不久事情败落,盗墓者都被抓获,村民也被株连获罪。